揖,那清云主持也还了一揖。
“杏儿,赶快过来,给你清云师伯磕头!”
清风道长喊道。
一直站在一旁,静静地听二人谈话的杏儿哥,一听到师父的喊声,立即走到前面,恭恭敬敬地对着清云道长磕了三个头。
清云道长赶快扶起杏儿哥,清风道长指着杏儿哥向清云主持介绍到:
“小徒他叫杏儿,已行过“冠巾礼”,尚没出家,这次是跟我出来云游。”
至此,二人又多了一份同门师兄的情谊,说起话来,又增加了几分亲密的感觉。
清云主持指着杏儿哥对清风道长说道:
“师弟,真是可喜可贺呀!
你竟然有了这么俊秀的徒弟。
我已观察过了:这杏儿,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鼻高口阔,耳聪目明。
日后必定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呀!”
“师兄,这都是他的一些天赋。
日后怎样?那就全凭他的努力了!”清风道长说道。
“师弟,这,你就放心吧。
凭着我对人的观察,你就静待佳音吧!”清云道长说道。
说完,清云道长上前,手抚杏儿哥的头巾,慈祥的对他说道:
“好孩子,你可不要让我失望呀!”
“谢谢你,师伯。杏儿会努力的!”
杏儿哥也很高兴的回答师伯。
“好了,我还要去忙一些其他事情。
师弟,师侄儿,以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家,欢迎你们常来。
这次,要在这里多住上一些日子,有什么需要?可以提出来。
我失陪了。”
说着,清云道长一拱手,就要离开。
看师兄要离开,清风道长紧赶一步,上前施礼,嘴里说道:
“谢谢师兄的照顾,以后我们会来。
这次,我们明天早上就要离开,你这观中内务繁忙,我们在此别过,请师兄原谅我们的不告而别!”
“哦,明早你们就要离开?
那我,一定要来送送你们。
另外,路上的干粮,我也一起给你们准备下,到时,我就让人给你们送过来。”
说完,清云道长朝师徒二人挥了挥手,就走进观里忙他的事务去了。
等吃过了早饭,外面的小雨还在不停的下着。
三清观中有的是斗笠,清风道长师徒俩,每人拿了一顶戴在头上,冒着小雨又到山间游览了。
“沙沙”的小雨不停的下着,山间的空气仿佛是被雨水洗过了一样,散发着一种清新的味道。
山间大片的青松林,经过雨水的洗礼,浑身上下一尘不染,树干挺拔,显得更加青翠。
今天山中游人不多,随着三三两两的、手中拿着香炉纸烛等物的拜佛人,师徒俩现在要前去拜谒的、是这里非常出名的“歪脖老母”。
这“歪脖老母”身处山里的青岩寺里,青岩寺分上、下两院,下院建于群峰环抱之中,放眼四望,形同坐井观天;
上院筑于陡崖绝壁之畔,势若凌空飞悬。
据记载,唐代渤海国僧人贞素,始于此建造万古千秋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易名青岩寺。
下院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鼓楼”等,院中青桐翠柏,郁郁森森。
上院风景佳绝,数百米峭壁间,退出一条天然阶台,边缘筑一带砖墙,墙下深渊眩目,群岭如烟。
院内清泉垂瀑、雾绕云封。
水帘壁旁有一天然石洞,空间丈许。
洞中莲花台上,端坐一神态超然的青石观音佛像,这就是“歪脖老母”。
待到师徒二人来到那“歪脖老母”洞前时,只见那洞前的空地上,前来拜谒的人实在不少。
尽管天上小雨霏霏,到处一片潮湿;
但是,这里却香火旺盛,人群片片。
人们跪拜磕头,嘴中祷告有声;
和尚们在敲鱼念经,如歌的吟诵飘在庙宇的上空;
许愿与还愿的人们,来往不绝。
在纸烟袅袅的氛围里,空气中充满了神秘和虔诚。
师徒俩虔诚地站在“歪脖老母”的面前,眼望着老母慈祥的面庞,回想起观世音菩萨救人苦难的故事,师徒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