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还有一个典故呢。
就是在清风道长出外云游的不久之前,传说那乾隆微服下江南,主仆相扮。
有一天,在茶馆中,乾隆竟然给和倒了一杯茶。
按宫中的规矩,这样做,和是要给皇帝磕头谢恩的。
但是,当时的情况下,皇帝不想让人认出自己来。
和可就左右为难了:
这头,磕还是不磕?……
和就是和呀!
突然之间,他急中生智,竟用两个指头代替双腿下了跪,在茶桌上,做出了刚才清风道长做的那个动作。
于是,君臣二人皆会意。
从那时起,品茶,就留下了这么个礼仪。
今天,李掌柜看到清风道长对自己行了这个礼,心里更加明白:
眼前这老道长,真的不是一般的人物!
他不仅懂茶道,还熟悉茶道礼仪。
他对自己那可是行得是“君臣大礼”呀,自己可不能亏待了人家。
于是,一倒完茶,他便急着向清风道长还了一礼。
看到李掌柜对着自己行礼,清风道长知道:
这李掌柜懂茶道礼仪。
自己也想起身回礼,但是,早让李掌柜按坐在椅子上。
那李掌柜说道:
“大家端起碗来,赶快品茶!”
说罢,他把茶碗优雅的凑到鼻子前面,深深地吸了一下茶香,说道:
“这叫“喜闻茶香”。”
眼睛又朝碗中仔细地看了一看,又说道:
“这叫“鉴赏茶色”。”
这边师徒两个模仿着他的动作,也做“喜闻茶香”的动作。
鼻子一靠近茶碗,一股清幽的好似桂花,又像兰花的香气,扑面而来,使人顿感心旷神怡。
接着,又做“鉴赏茶色”的动作。
只见眼前的碗中,汤色橙黄明亮,略显一点微红,香气飘袅,对人充满了诱惑。
就在这当儿,只见李掌柜把碗放到唇边,随着“吱”的一声吸茶声,一口茶水,已被吸到嘴中。
待到他慢慢地把茶水咽了下去,才犹有余味的说道:
“哎,这叫“细品茶韵”。”
模仿着李掌柜的动作,清风道长与杏儿哥也“吱”的一声吸了一口茶。
那滚烫的茶水,伴随着外面凉气的混入,落到舌头上,倒也没感觉得特别的热。
分几次,将嘴里的茶水慢慢咽到肚里,吧唧吧唧嘴,只觉得那茶的香气直坠肺腑。
留在舌根上有一种非常清澈的甘甜,甘甜中还有一种清凉,真给人以神清气爽的感觉。
三个人几乎是很贪婪地、将碗中的茶又猛吸了两口,一碗茶水算是下了肚。
看到三人的碗中都空了,那李掌柜提起茶盘中的茶海。
采用一高一低有节奏地点斟茶水的方法,把茶海中的茶水均匀地倒进了三人的碗中。
李掌柜的手法极其娴熟,在点斟的过程中,尽管碗小,他的动作却很快,手中的茶海又是上下起伏。
但是,冲到茶碗中的茶水,竟然一滴也没有溅到碗外。
直到倒完了茶海中最后一滴茶水,放下茶海,那李掌柜才说道:
“这叫“凤凰点头”。”
当然,清风道长还是把自己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前部弯曲,在桌面上轻扣了两下,以示谢意。
这次,作为回礼,李掌柜又行了躬身礼。
那茶道演示到这里,它的主要仪式基本都演示过了,剩下的,那就是正式品茶了。
三个人端起茶碗,慢慢地又品下了这一碗。
紫砂壶中需要添水了,李掌柜又是“啪啪”拍了两掌。
还是刚才那跑堂的,笑眯眯地又捧着一罐开水走了过来,放下水罐,转身走了。
李掌柜又重新往紫沙壶中充水,然后倒茶,品茶。
看着眼前三人悠然自得的样子,杏儿哥记起在爷爷房中曾看过的一本书。
那本书,是明朝钱塘人许次纾写的,书名叫做《茶疏》。
那书中说道,最宜于饮茶的时间和环境是:
“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棼乱,听歌闻曲;
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
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