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之我为华夏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二十九章 蔡邑(2/2)
某这次来一是为上次带兵进先生府邸赔罪,二是仰慕先生大名,知晓先生擅长辞赋,精通音律。吾董卓是一粗人,对有如此才华之人深为佩服,故来拜访之。”

    “大将军如此说,蔡某不敢当。大将军为洛阳数万朝廷大军之统帅,某也只有佩服大将军的想法,断然不会在大将军面前有任何恃才自傲之处。”蔡邑不急不慢地说道,然后便一脸淡然地看着董卓,虽然有着些许的不愿意,但浑身透露着一股儒雅之气,让旁边打了一辈子仗的董卓也不由地心生敬重。

    “蔡先生太自谦了,吾为一介武夫,有话便直说了。董某来自西北,常年在边疆打仗,此次来京勤皇得蒙皇上看重,封为大将军。然,大汉朝廷虽不缺勇武,却仍缺像蔡先生这样的文雅有才之士,故吾来再次请蔡先生出仕,为我大汉效力。”董卓进来一套客气之后,还是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来意。

    蔡邑早年在朝廷因弹劾宦官而受到排挤甚至遭到流放,所以他回到洛阳后便一直低调地住在了自己洛阳西街的小府邸里,而且一直未有再出仕的想法。尽管如此,蔡邑还是不自觉地会关注大汉朝廷的一些事情,不是为别的,自己身为大汉子民,有些东西不是说自己不想管想躲避就一定能躲避的了的。

    对于董卓,蔡邑实在不清楚此人进京所欲何为。虽然其带兵来勤皇,忠汉之心溢于其行,然他上次进朝廷为官,在朝堂内看到此人过多干预大汉朝廷之事,尤其是干涉皇权之事让蔡邑感到其无礼至极,所以蔡邑对董卓的态度也绝对说不上好。

    李儒来之前专门打听过蔡邑之前的遭遇,此刻主动站起来拜道:“先生,不知您认为目前这天下如何?文优不才,就说这天下之乱因何而生?”

    蔡邑闻此言,没有过多的停留,直接说道:“既然李先生提起,吾便说一下。吾大汉自汉高祖至今传承已近四百年,虽中有战乱,但终究是朝廷清明以治天下。之前宦官专权,其祸害天下,吾大汉动乱至今,皆因宦官擅权而乱天下之皇威以至于此。”

    “先生说得不错。如今吾大汉朝廷已然除掉宦官,正是需要像先生您这样的人来效力,以期借助您的力量来让吾大汉能早日从之前的混乱中回复过来。先生也是大汉子民,也希望看到我大汉早日重现光武帝时之中兴吧。”李儒一通为国为民的诉说让端坐于座的蔡邑也有些动心。

    董卓趁此也站了起来,郑重拜道:“蔡先生为我大汉有大明望之人,若像蔡先生这样的人吾大汉都不能请来以效万民,那吾这个大将军也是全无才能之人,是无丝毫理由还站在朝堂之上的。董某不才,不能请先生来朝堂以尽吾忠汉之心,某明日便辞去大将军之职,还是回我的西北去吧。”

    蔡邑听完董卓的话突然莫名地有些感动,不知道为什么,哪怕自己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人是最近民间相传对朝廷无礼,对百姓行恶事之奸贼,但自己那屈服于现实的抱负与对现实的不满此刻却有了一种解脱,自己对董卓这时刻的知遇之礼有了一种感动。

    “大将军如此看重蔡某,更是不惜以大将军之职来邀请蔡某出仕,蔡某也不是什么大才之人,然对于出仕为大汉效力却绝不会推辞!”蔡邑狠吸了口气,下了决心似地拱手拜道。

    董卓急忙起身抱拳对着蔡邑拜了下道:“蔡先生能够决心出仕,实乃我大汉之福啊。董某虽不才,然亦可代表天下黎民百姓感谢上天的福泽。”董卓说完后还看了下身后的李儒,李儒笑着对董卓点了点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