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霹雳游侠》的拍摄任务顺利完成,送到太平洋电视台开始后期制作。
熊大维和魏良富却一天都没有休息,又转到邵秋的电影剧组,开始前期准备工作。
《霹雳游侠》的宣传工作也按照计划同步开始启动。
预告片在太平洋电视台几个不同的时段内轮番播出,就等着九月份接档。
观众们对一辆能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都很感兴趣。
太平洋的纸媒上跟着吹风,以《自动驾驶离我们有多远》为标志,发了几篇软文。
本来谁也没当回事,只是宣传中的惯常手段。
却不想因为《霹雳游侠》预告片的关系,读者对这类文章的热情居然出乎意料的高。
报纸跟着收到了不少读者寄来讨论自动驾驶和智能汽车的文章。
其中不乏专业的汽车工程师。
报社的编辑见读者热情挺高的,干脆顺势推出了一个专栏。
不知道谁把熊大维在太平洋做的访谈节目翻了出来。
在节目中,熊大维认为自动驾驶技术距离成为现实,还有三十多年到四十年的时间。
对于这个电子技术正狂飙式迅猛发展的时代来说,这个时间未免也太久了点。
足足是一个人半生的时间。
这个时代的老百姓,经历过冷战东西双方航空竞赛和宇航竞赛如火如荼的竞争。
他们经历过飞机从亚音速跨越到超音速,然后一倍音速,两倍音速,三倍音速的航空竞速争夺。
也亲身体验了从发射卫星,到送人上太空,再到登月的辉煌星海时代。
所有人都相信,技术的进步是飞速的。
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一次探讨未来智能机器人取代人类工作的热潮。
那一次科幻大爆发,影响的正是现在四五十岁的中坚力量群里。
这一次报纸上人工智能的讨论,又唤起了他们对那个技术竞赛时代的美好记忆。
那时候,每一次技术上突破,都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大家都非常乐观的预计,机器人和智能技术触手可及。
我们连月球都登上去了,连个自动驾驶都开发不出来吗?
如果真像熊大维说的那样,要花上三四十年的时候,那干脆就不用等了。
很多文章都乐观的表示,绝对用不了四十年,顶多二十年就够了。
熊大维自己对外界这场未来大讨论倒是没什么感触,他整天忙的很。
直到有一天太平洋的董制片打个电话过来,邀请熊大维参加一档关于《霹雳游侠》中出现的未来技术探讨的现场节目。
熊大维自己还是有些懵的。
“怎么想到我了?”
董制片笑着道:“电视剧是你拍的,创意是你提供的,你不上谁上?再说了这也是为了给咱们的电视剧造势。”
片子拿回太平洋做后期,评审会给了这部电视剧一个非常不错的评价,董制片第一部作品,就打出个漂亮的开门红,让很多人刮目相看。
他也知道,其实电视台的人,私底下都笑话他是个小舅子党,靠着关系,一路快车道,抱着金大腿升上了制片部制作人的位子。
对于这种外行空降的,制片部门和摄制组的同事,其实都不怎么看好他。
谁也没想到,他居然做出了一部漂亮的作品。
当然,董制片在整部电视剧中最大的功劳,就是他什么都没做,放权给魏良富掌控剧组,他就是看一下账单,管理下后勤工作,抱着学习的态度,去了解如何拍一部电视剧。
如果是为了别的理由,熊大维也就推掉了。
但董制片说了,是为新电视剧做宣传,他就没理由拒绝了。
这部电视剧的好坏,和熊大维利益相关,实在没有理由拒绝,只得抽上两天时间,赶到太平洋电视台录上一期节目。
太平洋电视台把这个节目做成了圆桌会议的模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