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情诗与剑榜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29章 对决诗佛王维!(三)第三更
    《感遇》诗一共有十二首,都是张九龄遭谗言贬谪后所作的,创作时间应该在他此时当宰相以后的时间段。

    小陈抄的这首不仅是《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也是这一组诗的第一篇,有点“开宗明义”的意味。

    诗的大意是说:

    春天的兰花叶子繁茂,秋天的桂花晶莹、明亮。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都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说实话,当年雄心勃勃地说要背下整本《唐诗三百首》时,看到这开篇的第一首,并没有看出来这诗好在哪里,又凭什么排在首页。

    让小陈这样附庸风雅的人去看,必须要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或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好”得非常明显的诗他才会去说好。

    不知道炫技的诗,平淡的诗,那就是普通,那就是不好。

    小陈甚至觉得,如白居易的很多诗,陶渊明的很多诗,都平淡得有点无趣,甚至没什么“诗味”。

    包括张九龄的诗,也是这样。除了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确是千古绝唱,但那首诗也似乎只有这一句好到爆表,剩下的三句都挺平淡。

    (当然作者菌自己是白居易的狂热粉丝,我所有的网站昵称包括笔名都是从白居易的诗里来的,哈哈哈!)

    虽然不知道好在哪里,但张九龄自己写的,必定是最符合他的艺术偏好和追求吧?

    陈成记得在自己那本少儿版的《唐诗三百首》的题解中看到,《感遇》诗是张九龄晚年表达对自己不再被重用的忧愤,以及对唐玄宗疏离自己的不满——那就肯定不是现在写的啊!

    怎么,难道是我看的注释写错了吗?

    小陈内心非常忐忑,被大唐宰相当场指出他其实是一个不要脸的“文抄公”,结局想来格外悲惨……

    张九龄初看的确恍惚觉得这是自己写的:

    这“比兴”的手法,这从《楚辞》中学习来的用美人、香草比喻君王与臣子的关系……

    一看就是自己写诗的套路啊!

    越看越觉得像。

    可又没想起来自己有写过这首诗的迹象,不觉哑然失笑:

    怎么会有这种错觉!

    实属多虑了。

    看到张九龄那种“了然于胸”的笑容,小陈自觉“西洋镜”被看穿,羞愧地低下头去。

    李隆基看到张九龄一惊一乍的反应,也觉得很有趣,便问:“张卿各自的诗作已经过目了,现在可已有了计较?”

    张九龄起身道:“业已有了!”

    “哦?孰胜孰负?”李隆基笑。

    “自然是王摩诘的诗更好!”张九龄不假思索地回答,李隆基大笑,一副不出所料的样子。

    “不过——”张九龄微微笑:“如果臣同时拿到这两首诗的话——”

    “可能会先拔擢陈苌小友。”

    这个结果令李隆基意外,现场其他大臣惊讶,陈成自己也错愕地抬起了头:

    莫非自己押宝押对了?

    “作何解?”李隆基略一思忖,复归微笑——当然陈成所“作”的诗,在他看来也确属佳作。

    ……

    为何小陈看不出这首诗的好?

    且看这诗第一句,就有很大的“毛病”。

    一会儿春天,一会儿秋天,刚才兰花才开,这边桂花已经“皎洁”了——这不就是东一棒槌,西一榔头,想到哪里就写哪里吗?

    也没有个实景啊!

    对小陈来说,写景就应该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可以夸张点,但你也要看到眼前实际看到的才行啊!

    这就是他不懂了。

    《诗经》好用“比兴”,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我想说一个道理,但我不直接写出这个道理,而是用一个类似的东西去比喻,然后引起我想表达的情绪。

    在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