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主体来说也可避免直接抛售大量股票造成股价下跌带来的损失以及不能变现的风险。
第二,可交换债券的发行,在证券市场实现股票全流通的条件下,有利于股东利用这一金融工具进行股票市值管理,也有利于减少大股东由于缺乏筹资渠道而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
第三,可交换债券事先锁定了未来的换股价格。
这一点可能为解决“大小非”问题而不顾价格变化的疯狂抛售行为是有利的。
当前的股指之所以跌得很惨,就是在很多的“大小非”减持的时候,由于成本低廉,使劲地往下砸价格。
不过,如果把资金引向债市,投资者的兴趣则部分转移到债市,必然也会分流股市的资金,当前的股市最缺的是增加资金,因为现有资金在不断地减少。
经常看到不少朋友的讨论:
“如果我手中有‘大小非’,由于无限制减除,我不但可以卖股票套现金,而且可以发行可转债,岂不是双重套现,变相圈钱?”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大小非”的解禁问题意见不一,主要有两条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促使“大小非”减持。
从根本上解决“堰塞湖”的问题,不要给“大小非”减持设置障碍,既然制度不完善酿成这样的结果,也只能在承认现状的基础之上,不要征收暴利税,不再威胁流通股。
当然,这种方案的带来的后果,很可能让股指跌得不成样子。
第二种思路是围堵。
通过加固堤坝的方式慢慢地疏导,这种疏导不一定要通过二级市场实现全流通。
但是,这个过程会很漫长。
“大小非”减持是在特定的货币背景下的一种非理性的发泄,他们吞噬了股改的成果,摧毁了股市的价值投资理念,估值标准也处于极端混乱的不利境地,淹没了股市的正常性质,击溃了股市的信心。
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必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的“大小非”减持的顽疾,彻底治愈还需要2年时间。
也就是说,即使这中间有牛市的话,依然备受“大小非”的恐吓。
至于这个新的政策能否真正的解决“大小非”减持的压力,恐怕还得看长期市场的表现,而非短期市场的表现。
(6)“大小非”的减持逆转的心理价位是多少?
众所周知,“大小非”问题在当前成为左右市场的关键点,但产业资本的底线是多少呢?
也就是产业资本的估值体系是多少?
在对应一个什么样的点位,产业资本们更愿意投资金融产品?
有学者从产业资本套利的角度引入了托宾q值指标,认为当q大于1的时候,说明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企业的重置成本,股票价值被高估,套利空间形成,逐利性会驱使股东抛售股票,进行投资,资金将从金融市场流向产业市场。
而当q小于1的时候,表示企业的重置成本高于企业的市场价值,价值被低估,资本将更愿意投资金融产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