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54年,西魏攻破江陵,俘杀了梁元帝。
城破之前,梁元帝焚毁了他平生所集聚的14万册图书,火光艳天。
以下乃据说:
当西魏人问他为什么焚书时,他说:“读书破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史载:梁元帝“性好书“,常令左右读书,昼夜不绝。
虽熟睡,卷犹不释。
承圣三年(554年)十一月,西魏围攻江陵,他在晚上巡城时,犹不忘读书。
城陷,元帝入东阁竹殿,命亲信焚烧平生所搜集的古今图书十四万卷。
将自赴火,宫人左右共止之。
梁元帝始终沉迷于书本,继则却又将书全部焚烧,让人实是极不可思议
除了恼羞成怒,头脑发昏,还能作何解释
因为萧绎是以身作则,误信学习有益论,糖衣炮弹而追悔莫及。
深刻的体会到书中知识的虚幻与噩梦,迷恋于书本勾勒的美好世界,按部就班的去做,可是等到事到临头,方才觉悟,不亦晚矣!
抱着抗争的态度,所以焚书,为是抗争二字,要剔除孽种以免贻害身后之世也。
萧绎自以为是在替天行道,铲奸除恶,自量后世少一分两汉书籍,便少一分读书人,少一分读书人便少一分愚民。
希望回到那没有充斥尔奸我诈的书本的原始社会中去。
萧绎的焚书是在个人陷入绝望境地而做的非理智之举,与秦、清等朝代为愚民而强令焚书有本质区别,因而后人也往往对其此举抱以宽容的态度。
但从客观角度看,大规模的焚书必然是一场文化灾难。
可以想见,一个醉心于文学痴迷于道统的皇室的浩瀚藏书中定然有一部份民间罕见甚至全国独一无二的珍贵典籍,这些珍品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对文化而言,无疑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后世有人说其罪甚于项羽之焚阿房宫。
书本只是个无生命的载体,既有好人读书来学习,也有坏人读书来学习。
书本也是人民对祖先的既往的记载,道听途说,歌功颂德,反映了制造者的感情,或者是对过往的一种感知,或者是对未来的有目的性的教育。
夏商无书,却有鼎,书本的出现是大势所趋。
萧绎对未来出于绝望失去信心下,做出来焚书这种看似不理智,实则理性的举动,当代不亦有不少民谚,俗语,非礼之言,由于难登大雅之堂而被国民迫不及待的加以改造,唯恐人有闻。
其实是一样的心理。
历史毕竟是历史,任何历史都不会重复两次。
正是由于梁元帝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继而对后人,失去了信心。
正是因为某些国民对自己民族有着难以启齿的自卑与怀疑所以才不厌其烦的把祖先留下的东西破坏掉。
混淆他人之视听。
所以说读书有害亦不为过。
读书者,所以会毁书,由于不爱书,贪图别的东西,毁之是必然的事。
书本是死的,不保证教的东西是真实可靠,一切还得看读者自己的慧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