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成家,就是有房子,又有了女人。
城市。
城,是政权的外在形式表现,古代,城有地区管理zf,进行地区监察和治理,城有城墙,起防御作用。
市为交易之所,商贾集散之处。围着城市的,就是大大小小的零落村庄。
现代的城市。没有了城墙。城和市已经交融,所以才城、市不分,叫做城市。
农村建房,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找块合适的土地,审批一下,就可以开始建房了。
房子的成本,就是那建筑材料和给施工队的钱。
自建自用,不存在流通。
城市的房子,土地要买,然后要设计,然后要审批,最后,还要卖出去,是个市场流程。
成本高,风险大。所以,城里的房子,贵!
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和农村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就比如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说,上海部分年轻女性,找老公的标准是:有房无贷才肯嫁。
那就是说,不但要有房,而且还不能欠着银行钱。
这就体现了一种农村意识。
农民是因为在村里基本上不会租房子住,所以住的房子都是自己的。
而城市里,是靠第二及第三产业进行价值创造的人们。
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人和建筑都是为了产业服务,所以建筑的成本也高。
如果不是上辈已经通过奋斗买好了房屋,到了结婚年龄的年轻人,有几人能无贷买房子呢?
就是有贷能买得起房的人都不是很多。
而中国人结婚的观念是从农村沿袭过来的,要有房子了才能结婚。
如果是租的,对不起,那可不行,那房子是别人的,住着就是别扭。
暂且不说这极端的农耕民族观念影响下的心理是否正常,但说这种心理状态之下中国人的购房意识。
既然儿女们结婚的时候自己还买不了房子,那怎么办呢?
父母为了给儿女结婚,一般都贮备了一定量的资金。
这笔钱,有包在一块老布里的,有直接存在银行的,有买成黄金压在箱底的,就是为了给儿女准备结婚。
如果父母没有足够的钱给儿女买房或支付首期的,或是那类不愿意要父母钱的儿女们,就只有靠自己奋斗,等待机会的降临,或是慢慢攒钱。
于是人们越来越难结婚,越来越晚结婚。
买房子,成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共同目标。
等不及了,就想办法吧。
要么就和朋友凑点,自己掏点,银行贷点,开始买房子。
于是乎,房地产市场化后,中国人就开始大买房子。
而且暂时买不起房子的,都是热血沸腾的为了买房子而准备着。
城市里的房价一升再升。
所谓供求决定价格。
自有的房子和家的概念被等同了,或者变成了家的基础。
于是我们发现有那么多人等着买,买得起的想买,买不起的也在拼命赚钱等着买,人们前赴后继,拼命购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