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考试。
所谓中央官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大高等学府,统称“六学”。国子学是唐朝的最高学府,堪比北大或清华,至于太学和四门学,堪比浙大、复旦等大学。其余的三个,算是最高级别的专科学校。
每个学校都是有招生门槛的。比如,您想上国子学,您老爹至少是朝廷三品官员,想上太学或四门学,老爹至少是五品官员。
第二种,在地方官学(州学、县学)学习,而且通过学校的毕业考试。
不管您的老爹是官员,还是平民百姓,您都有资格上地方官学。不过,入学之前,需要参加学校的资格考试,证明您会背经书,毛笔字写的不错。
只要从两个学校顺利毕业,就能参加科举考试。
当然了,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官学,总有些自学成才的考生。
如果您家境贫寒,凿壁借光、燃薪读书十余载,最终自学成材,您可以找县里报名,参加州、县举办的选拔考试,它们统称为“解试”。
在县里,主持考试的官员是县尉。如果有可能,尽量巴结好这位大哥,不管您考试成绩如何,是否推送到州里进行复试,完全是县尉的一句话。
在州里,主持考试的官员是司功参军。州级考试一般在八、九月进行,也叫“秋闱”。考试结束之后,州里会给合格的学生颁发“解状”。
从此时开始,您的身份就变成了“乡贡”,也叫举子。
但是在这里可以明确告诉大家的是,基本上能来长安参加考试的,都是一些世家大族的子弟,这些人都不是好惹的,一个个眼高于顶,纨绔不已。
而且这些家伙基本上都是来走过场的,因为大唐的科举可不是简单的、特别是秀才,那是贼难考的,因为大唐科举的科目五花八门: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掰着您的十根手指头,至少能数五轮。没错,就是有五十几种考试科目。
其中秀才的题目,堪称魔鬼科目,绝对难出了天际。
武德年间,朝廷就设了秀才科,可每年录取的人数通常是这样的:前年是零,去年是零,今年还是零。关键是,皇帝和朝臣都知道,明年可能还是零。有时候,某位大神横空出世,可能会破了零鸡蛋的记录。
在读书人的圈子里,秀才就是最高等级的称号,只能拿来膜拜。如果您考中了秀才,完全可以学螃蟹横着走路。有谁敢不服气,您只需要问一句:你牛,那你去考个秀才看看呀?别人肯定立马闭嘴。
您别不信,看看进士科,每年都会录取几十名,而录取的秀才要么是零,要么是一,最多为二。在唐朝的官方记录里,李渊钦定了6名秀才,李世民钦定了22名秀才,唐高宗李治钦定了1名秀才。什么叫凤毛麟角,秀才就是!
今年的主考是长孙无忌,因为唐朝前期,负责考试的是尚书省吏部考功司(正厅级),由考功员外郎担任主考官。
不过,长孙无忌说今年很关键,所以他这位吏部尚书主动担任主考官。
大概是李隆基时期,尚书省礼部接管考试事务,主考官变成了礼部尚书。
也因为这样,长孙无忌在这段时间是忙疯了,天天家中都有行卷,所谓行卷,就是科举考试之前,把您以前的作品送给权贵重臣、社会名流,让他们帮您搞个人营销。只要您有实力,他们也是很乐意的。
行卷对象就是您的广告合作商,选择大品牌、有影响力的肯定没错。如果您生活在武则天的时代,如果能找太平公主,那就别找陈子昂。
在您行卷之后,您的靠山会通过自己的关系网,把您的作品集转交给礼部侍郎(自己去找礼部侍郎,大概率会被乱棍打出)。礼部侍郎觉得您的基本素质不错,试卷也答的不错,那基本就有戏了。
韩愈,算是大文豪了吧,这位老兄报考了三次进士科,连续挂了三次。第四次考试的时候,韩愈预感自己可能又要挂,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退休的宰相郑余庆行卷。
老郑看了他的作品,觉得是个人才,便在朋友圈大肆宣传,为韩愈造势。就在那一年,韩愈考中进士,迈向了人生的巅峰。
唐朝中晚期,如果您没有行卷,基本上可以卷铺盖回家了。
别以为春闱和李战没有关系,其实虽然关系不大,但是还真有一点关系,因为李战家也有人要去春闱了,一共三人,分别是魏敞的弟弟魏天涯,杨祐宁和骆宾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