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者是赵国的国都。
无论选择哪一个,接下来的,都是再没有退路可言的灭国之战。
对大昭来说,积累的优势,以及现在的外交环境已经几乎到了顶点,再不会有比现在更大机会了。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太子说得不错。但毕竟不能两路齐出,还是应该选一个的。太子觉得呢?”甘茂接着问。
其实原本来说,就算是两路齐出,同时对战两雄,以大昭的军力其实难度也并不大。
但在蜀中地震,以及随后的洪灾和疫情的影响后,大昭军力虽然没有受什么影响,但由于秋收受损,赈灾又消耗了不少存粮,原本能够支撑同时几场大战的粮食如今却对支撑两线大战稍显勉强。
毕竟是变数太大的灭国之战,同时灭两国与对抗两国联军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
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这场仗会不会是接连数年的大战,大昭总不能为此贸然赌上一切,以求速成。
拼死一搏的,是走投无路之人才会做的,处在强势方的大昭不会如此断送好局。
“若是我来选,应该会选择大梁,而非邯郸。”
“太子可否简单说说理由。”
“正有此意。魏弱而赵强,灭魏简单,灭赵困难,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此是其一。
“其二,是用兵的线路问题。对赵用兵则必须要经过上党,李牧与赵奢都先后证明了,要突破上党山地,难度实在太大。
“而在安邑、韩国,以及轵关都先后被归入大昭之后,魏国西边此时已经几乎无险可守,用兵起来可以选择的路线很多。
“其三,有楚国在魏南边牵制,魏国难以集中全部力量对抗我军。”
“太子说得很有道理。”甘茂点头称许,然后又提了一点,“赵王成对李牧的动作,太子可有留意。”
“这正是我想要说的第三点。赵王成对李牧动手,是因为郭开在殿前说,李牧在军中威势太大,已经到了众将士只知上将军,而不知赵王的地步。
因此赵王成才会在李牧大破匈奴,解了赵国北疆危局之后,以相邦之位,来明升暗降,收回李牧的军权。
“但如果之后我国立即向赵国用兵,等于是逼迫赵王成不得不重新启用李牧,那我国等于是强行又为自己增添了一份困难。
“还不如一边贿赂郭开以求积毁销骨,最好让赵王自毁长城,一边攻打魏国,给赵王成制造在国内动刀的机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远处的危局,而决定当下的动作的。
若是没有近在咫尺的危机感,李牧的作用在赵王成的眼里,就不会太重要。
“太子考虑面面俱到,令老夫大开眼界。”
得了吧,这些不过都是最浅显的道理,你甘茂能看不透这个?
扶苏根本就没把甘茂的夸赞听进去,而是继续问道:“甘相的意思是,接下来我方的意图,就要为明年的战略进行布局了?”
“不错,老夫正有此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