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好天气,天空刚刚放亮,初阳还埋没在地平线下,东方才是一片微红,打鸣的公鸡依然在伸长着脖子忙碌着。
早起的鸟儿已经在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了,而空气中早就弥漫起了清甜的花香,村中各处也已经是炊烟袅袅。
有些男人担着木桶来回跑到村中唯一的泉眼处打水,那口泉眼提供了全村八十三户,五百三十七人的饮水,说它是村中的“生命泉”也不为过。
村中央有一个老槐树,据说是当年先祖宗们迁移到这里时种下的,距今已经有两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那棵老槐树也被村民们称为“祖宗树”、“老神树”,如今依然枝叶繁茂,生机旺盛,象征着村里众人生活幸福,家庭和谐。
以老槐树为中心,向四周蔓延三百多米,这个区域被村中人建成了一个小广场。
村里百姓闲暇的时候总喜欢来到这里坐上一坐,聊天、喝酒、下棋,做运动等等。
此时的广场上有三十多个孩子,他们正在一个三十多岁的壮硕中年男子带领下练着一套武学。
此人是村中身手最好的,双手有万斤之力,被村中众人推举出来教导孩子们。
他也很喜欢这群年龄在八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孩子们,所以教导的很是用心。
孩子们虽然被他训练的有些苦累,不过一个个都从内心里佩服他,希望自己日后也能成为他那样的大人物,所以大家也都卖力的训练着。
还都亲切地称这位训练他们的教官为林教官,有什么问题也都喜欢得到他的指点。
“马步要扎稳,出拳要用力、到位。对,就是这样,借助腰部的力量猛地将拳头送出去,这样才能更有力量。”林教官不辞辛苦一遍又一遍的教导着村中的孩子们。
他们的村子坐落在伏龙山的山脚,村子西边是伏龙山,山高不知道有几千米。
从村西向村东一路地势呈阶梯型下降,村民们都是在一个个相对平坦的阶梯上搭建房舍居住的。
村中最大的一块平地就是广场所在的那一块了,那也是村民们生活的核心地方。
据说祖宗们当初来到这里的时候被这里的阶梯型景色所吸引,所以决定在此处建村。
他们选中了那块最大的最平坦的阶梯地块,除去了那里的杂草树木,将那里好好修缮了一番,然后在最里边挖了几个窑洞,算是定居了下来。
后来几十年,村子里又陆续的挖了些窑洞供新增加的人居住,逐渐形成了现在广场那边的一排齐整整的窑洞面貌。
再后来,人们都建起了茅草房,再后来又有了砖瓦房,所以就没有再继续挖窑洞了。
这些茅草房、砖瓦房也没有在窑洞区域这边建设,都是在他的后边或者前边的梯形地区建设的。
从远处看村子仿佛画在画上似的,先祖宗们居住的那些窑洞正好位于画卷的正中央。
这些窑洞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冬暖夏凉,淳朴善良的村民们主动的将窑洞的居住权划给了村里的老人们。
所以,平日里在广场上观看孩子们练武,最多的就是这些老人们了。
此外,村子南边有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只有源头处是来自伏龙山上直接降落下来的,那里还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瀑布,从那瀑布继续往下流去,地势稍微平坦了些,水流稍稍放缓了点速度。
小溪两侧种满了各种果树和蔬菜,每年都给村中带来不小的收获。
村民们还在水流平缓的地方开了个池塘,养了些鱼虾补充村中人的使用。
村北也有一条小溪,不过相对于村南的那条小溪来说就显得存在感不是那么十足了。
因为这里地势起伏较大,水流湍急,人们也都不喜欢在这边生活。
不过,村北这边被发展成了一片片林子,那些林子连接起来宛然一片小森林,村里有时候建造房子什么的,也都跑到这边砍伐树木,也算是给村中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村子正是因为南北两条小溪流过,因此才得名叫双溪村。双溪村村民代代居住在这里,他们民风淳朴,为人善良,生活的也算幸福。
两条小溪在村子东边数里处相遇,然后交汇到一起继续向东流去。地势也随着往东不断的降低,在村东三十里外的地方才开始显得平缓起来,而那里也随着河流不间断的冲刷,随着砂石泥土长久不断的沉淀,最终形成了一个不算太小的平原。
久而久之,那里也形成了一个小镇,名叫伏溪镇。镇子上有各种各样的货物,平日里双溪村百姓们的日常用品几乎都可以在伏溪镇买到,他们的收获所得也能在镇子上换取银两,如此才能长久维持下去。
因为村中缺少耕地,所以村中依靠农耕得到的粮食根本不足以解决村名们的温饱问题。
先祖们也是拥有先见之明,并没有因为他们当时人数较少,耕地相对较多而放弃武学。
双溪村人代代都要习武,男子各个都身手利落。无论是大人或者小孩,都能舞出一套武学来,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如林教头那般身手了得,不过也都能跟他过上几招。
有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双溪村有山有水,也是难得的山水村。
不过他们的水并不能完全养活村中所有人,于是向西深入伏龙山打猎也是村民们最基本的工作。
双溪村村民们大部分的食物还是依靠从山中狩猎所得,不过他们吃山也爱山,吃水更爱水。
每当山中野兽繁殖成长的季节,他们都会放弃狩猎,等到野兽们长大了再入山狩猎,所以每次都能有不错的收获。
水中鱼虾在生产阶段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