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大荒山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213章 商品经济和小农经济对话(2/2)
其他豪华制品,换回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西域特产。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物易物,更多体现的是政治和文化的交流,是政府推动,不是利润驱使。”

    我说:“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徽商和晋商名声四起。”

    程宇飞说:“去年,我们一家人到周庄旅游,在双桥上照了相,坐了乌篷船,参观沈万三故居,品尝万三猪蹄,近距离沾一下沈万三财气。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他依周庄,凭三江之利,广集货资,后通过开展海外贸易积累巨大财富,从而迅速成为江南第一豪富。文武之外,似乎还有一条成名之路。不过据野史记载,沈万三并没善终。这算是比较有名的、为数不多的封建社里里的资本家。”

    老丁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风吹绿了神洲大地,联产承包,土地下户,自主经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农耕文明再次兴盛,自给自足,解决了吃饭问题、穿衣问题、吃的问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解决了温饱,有了结余,农村和城市的市场又闹起来,商品经济在中华大地上再一次开花发芽了。我父亲和母亲在自留地里种瓜种菜,养了猪、鸡、鸭,把吃不完的白菜、香菜、南瓜、茄子,以及舍不得吃的鸡蛋、鸭蛋背到集市上卖钱,买糖、盐、茶、烟、布。公社和大队也不再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了。我那时十来岁,第一次对钱有了概念。花花绿绿的钱,虽然本质上是一张纸,却能买到小到针和线、大到牛、羊和猪。没有钱,就看不了病,坐不了车。”

    刘美说:“一九九二年,邓公南巡,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小平理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神州大地,风化雨,潮奔涌。商潮滚滚,商机无限。农业兴盛、工业兴盛、商业兴盛,乡镇企业红红火火,招商引资火朝天,港、澳、台资本风涌而至。一大批穷疯了的人站了出来,把发财当作毕生追求和崇高理想,在商海里搏击。”

    肖朝敏说:“改革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于是到今天,我们有了华为,有了联想,有了百度,有了腾讯,我们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都得那归功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老丁说:“而在今天,发财的梦想可以揣在心里,挂在嘴上,不时拿出来显摆一下,但要光明正大在放在桌面子上,还是会被主流意识所不耻。升官发财,人们觉得俗。小商小贩仍然带有浓烈的贬意。商是社会给生意人贴上的撕不掉标签。剥削的说法好不容易慢慢淡出人们的语言词汇。剩余价值不再被提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