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三十九章 吴三桂之心(2/2)
三桂手下的文书。因为吴三桂镇守四川,选了一些熟悉四川当地民情的人,刘玄初就进入了吴三桂的法眼之中,组建得到了重用,成为吴三桂麾下两大谋士之一。

    吴三桂将这个难题交给了两大谋士。

    方光琛微微捏着胡须,说道:“王爷,这一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这回易之事,那朝那代没有,摄政王虽然身居九重,但也是一个明白人,单单这一件事情,不会太难为大王的。”

    “只是这一件事情,洪承畴已经将事情挑在明面上了。”

    “洪承畴就蹲在长江北边,面对夏军几十万大军,手头的都是一些残兵败将,朝廷也担心他支撑不住,这才有先前的议和之举,而今因为豫亲王之死,罢议和,洪承畴军费以两淮盐为主。”

    “一旦,我们这里也出盐,到时候可是瞒不住人的。”

    “到时候如何与朝廷交代。”

    “不。”方光琛又多想一层,说道:“朝廷安庆之败后,看似大度招揽汉军汉臣,但是实际上,内心刻薄之意与日剧增。只是之前瞧不起,猜忌之心,是放在明面上的,而今却隐藏起来了。”

    “而今王爷在四川,朝廷鞭长

    莫及,纵然王爷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朝廷为了大局着想,一定会忍下来的。不会问责王爷,反而善加安抚,但是一直是这样两国僵持还好,一旦朝廷得势,到时候王爷可就不好办了。”

    吴三桂微微点头。

    一旦决定川盐出省,就不是几斤,几十斤,乃至于几十万斤,想想能支撑两省人丁的盐量,要有多少。一旦开始运输,是决计瞒不过人的,毕竟谁也不是瞎子。

    在这个时候做这样的事情,银子倒是小事,最重要是清廷那边对吴三桂会怎么想怎么看?

    以小族临大国,这是清廷最最致命的弱点,这个弱点延伸到各个方面。清廷下层或许有骄狂之意,但是在清廷上层却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在为政上,一面强调满汉一体,在做事上却又处处维护八旗的特殊地位。

    这就是表明了他们的不自信。

    他们或许知道满汉一体才是正途,但是却不敢这样做,唯恐丧失了特殊地位之后,皇位不保。

    用外宽内忌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

    虽然如此,清廷上层还是相当明智的。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却也是很明白的,秋后算账这四个字用得极好。

    吴三桂似乎不能决断,问刘玄初说道:“却不知道,刘先生意下如何?”

    刘玄初能在短短数日之内,就得到了吴三桂的信任,在别的方面或许有些缺陷的,但是在察言观色之上,却是行家里手,说道:“王爷,已经有决断了。”

    吴三桂闻言微微一笑,说道:“不错,孤已经有些想法了。”

    “孤能有今日,仗的是什么?是北京那位喜欢吗?不,是麾下的儿郎们,有我麾下这十几万平西军在。朝廷就不敢小视了去。所以这军力,手中的军队,才是我的根本所在。”

    “只有手中兵强马壮,纵然朝廷也会优待于我。一旦手中没有实力,我即便是再忠于朝廷,也不过是北京一闲人而已。”

    “这岂是英雄所为?”

    “所以这区区小节算得了什么,只要有了钱粮,有了人马。朝廷又耐我何?”

    “刘先生。”

    “下官在。”刘玄初立即起身说道。

    “你代我去见李定国,再走一趟重庆。”吴三桂说道:“探探南朝的心思,到底如何?”

    吴三桂是典型的军阀思想。什么大义名分,忠君爱国都是虚的,只有手中的兵马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吴三桂要探的南朝心思,恐怕不仅仅在川盐之上。

    刘玄初会意说道:“请王爷放心,下官一定不负使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