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之三国英烈传奇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卅七回 明前因小青认主 访孟德齐聚蔡府(2/2)
书。忽然门外传来声音:“贤弟安睡否?孟德前来打扰!”

    窦辅听是曹cao,赶紧开门,道:“孟德兄深夜到访,可是有要事?”

    曹cao笑着说道:“莫非无事便不能前来?”

    窦辅一呆,还未开口。曹cao就接着说道:“方才戏言耳!为兄深夜前来,是有一桩事情忘记告知贤弟!”

    窦辅心想:终于来了!看来曹cao是来告诉我诏书的事。我该怎么回答?该不该收回?若收回又该给谁保管呢?若不收回,又如何让曹cao肯继续保有诏书。正思虑这事,于是随口问道:“不知是何事?”

    曹cao兴奋的说道:“明ri乃是蔡邕蔡大家之千金,满月之喜!雒阳之士族名流皆会前去。cao想约贤弟明ri同往,不知贤弟意下如何?”

    窦辅不曾想到曹cao说得不是诏书的事,故而一愣。曹cao见窦辅这等表情忙解释道:“这蔡大家可是当世大儒,贤弟不可轻视!蔡大家向陛下进言,正定六经文字。陛下许可,下旨在太学院门前,将六经教义镌刻于石碑之上,此乃千秋大事。而负责此事之人亦蔡大家!”

    窦辅,此时已然回神,听曹cao说了这么久,还是没明白说得是谁?好像三国没听说过这个人!看曹cao这么激动,难道又是我不知道的大人物?

    窦辅的历史水平实在有限。恐怕也就是三国演义上那几个人熟悉了。至于其他,一概不知。

    见曹cao这般兴奋,也不好扫其兴致。便说道:“既如此,就从孟德兄之意。明ri与兄一同前往祝贺!”

    曹cao见窦辅答应,便告辞离去。

    翌ri一早,曹cao就来叫窦辅起床。开始jg心的梳洗打扮,并命人备下礼物。

    这时,小青走过来问道:“少爷!你们这是要去哪啊?”

    窦辅正要说话,曹cao连忙挤过来,将事情告知小青。窦辅本意是让小青在家等候。

    可是,当得知此事后,小青坚持要和窦辅同去,理由便是路上不安全,要贴身保护窦辅。而这时,曹cao也在旁边拼命撺掇,终于架不住两个人的软磨硬泡,点头同意了。

    小青见窦辅点头,兴高采烈的去准备了。曹cao亦在一旁兴奋的傻笑。见到这样的情景,窦辅不由怀疑道:这曹cao莫非叫我同去是借口?实则是要约小青?越想越觉得可能!好你个曹cao,果然jian诈!泡妞都泡的这么有水平。这事我答不答应,好人全让你做了。不由恶狠狠的盯着曹cao。

    而曹cao看到窦辅眼神,忙故作姿态问道:“贤弟,这一身衣裳往汝身上一穿,正是人靠衣裳马靠鞍啊。好一位翩翩佳公子!”

    窦辅对曹cao一个白眼,道:“那依孟德兄之言,小弟若没有这衣裳就算不得佳公子了?”

    曹cao没想到窦辅会这样问话,一愣神。窦辅见到曹cao吃瘪,心中很是痛快,笑着往外走了。

    曹cao见此,明白方才乃是戏言,无奈笑笑跟了上去。

    只是,此时的曹cao与窦辅都不知道,这一去,将会改变小青一生的命运。若事前知道,是定然不会让小青去的。在以后的岁月里,每每想起此事,曹cao皆后悔不已。

    当然,二人更不知道的是,也因为这一去,一个宿命中的女人,他们二人的人生轨迹从此将会慢慢偏离历史。最终这四个人的情感又会走向何方呢?{大家现在知道这个女人是谁了?别说不知道啊!}

    蔡府门前,今ri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曹cao窦辅与小青进门,见蔡邕红光满面,不停招呼宾客。

    曹cao领着二人前来向蔡邕见礼,道:“后辈小子曹cao携家人前来拜访!恭候先生千金满月之喜!”

    蔡邕见是曹cao,笑道:“是孟德啊!好,好!今ri老夫怠慢,孟德请自便!”随后望了望曹cao身旁的窦辅小青。心中疑惑:为何孟德不曾介绍身旁家人?不似平ri为人,莫非有隐情。

    但是,今ri实在太忙,不及蔡邕细想,就又有朋友道贺。只得告罪离开。

    窦辅这些年一直在山中,许久不曾见识此等情景。小青更是欣喜异常。而曹cao则在一旁为其介绍来宾。

    突然,门外有人喊道:“中常侍王甫,王常侍道贺!”

    听闻此言,窦辅曹cao小青皆大惊失se!

    到底王甫为什么回来呢?窦辅他们又能否躲过这一劫呢?而在蔡邕的宴会上,窦辅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呢?yu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注:1蔡邕:乃是蔡文姬之父。具体将会在泡饭三国之名臣篇介绍。

    2历史上记载文姬出生应该在公元175年。其实另有版本说是在174年。在本书中,因为故事情节,才用175年出生。

    3。满月在东汉时期,还未大规模兴起,史书亦无记载。在之前红尘做过注解,此处在唠叨一句。

    4熹平石经:熹平石经东汉熹平年间(公元172年—公元178年)将儒学经典《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chun秋》刻石建于太学,隶书体,世称“熹平石经”。

    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一称“汉石经”。其字体具为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汉代立五经于学官,置十四博士。各家经文皆凭所见,并无供传习的官定经本。博士考试亦常因文字异同引起争端,甚至行贿改兰台漆书经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碑高一丈许,广四尺。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chun秋》和《公羊传》、《论语》。除《论语》外,皆当时学官所立。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诸家异同于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