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有等待的耐心。
但是,李中易却是个另类,他不仅兴致勃勃的观察发射实验,而且,还亲自动手,在小黑本上记录下发射实验的相关参数。
攀登科技树,不可能是只争朝夕的心态,其实是个漫长的过程,往往还需要极大的运气,才能出现重大的成果。
如今的李中易,一点也不着急,毕竟,在数千名工匠的努力之下,火炮的年产量达到了二百余门之多。
火枪的大规模生产,还没有太大的进展,目前还处于漆黑一团的摸索状态。
但是,稳产的火炮,却可以使帝国的军队,无惧于任何形式的阵地战,或是攻城战。
美中不足的是,随着大量火炮不断的装备部队,火药中最重要的成分,硝石却已经跟不上进度了。
帝国的疆域,北临燕山山脉,东和南到大海,西到西北灵州,除了西蜀和北汉尚未统一之外,一个超级大帝国的雏形,已经跃而纸上。
在偌大的疆域内,火硝的产地屈指可数,而且随着火硝用量的快速攀升,其资源呈现出日益枯竭的态势。
在李中易的记忆里,残留着四川江油的硝石,产自重华镇老君山的记录。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在明清时期,重华镇老君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火药原料生产基地。
明朝应对敌人所用火药基本以十万斤计,同时九边备火药百万斤,这个数量对于世界上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而言,可以说是天文数字。
长达五年的金川之役,清军的火药消耗高达四百二十多万斤。当时清军所需的火药,基本上由重华镇老君山供给。
这么绕了一圈下来,伐蜀,显然成了当务之急!
李中易心里很清楚,由于契丹人是马背上的民族,迁徙性很强。只要耶律休哥成心避免战略性的阵地决战,并采取诱敌深入和坚壁清野的策略,很难一举消灭之。
和契丹人的国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对于这一点,李中易的头脑异常之清醒。
想当初,金灭辽的时候,战争也足足打了十年。
金国的女直人,属于半游牧半渔猎的民族,尚且需要十年灭辽,更何况是农耕文化的大汉民族呢?
汉武帝前期,靠着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天才,也只是做到了让匈奴人暂避锋芒。
等到汉武帝统治的后期,卫青和霍去病相继去世之后,汉匈之间的战争又成了败多胜少的劣势局面。
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要数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卷入了巫蛊之祸的政治漩涡,导致求胜心切而失败。最终,全军覆没的李广利投降了匈奴,次年被杀。
国战就是国战,切不可急功近利,或是马虎大意!
在李虎的的陪同下,李中易在火炮作坊内,一连待了三天。
这三天内,李中易完全没有闲着,他一边走一边看,始终在琢磨一件事:怎样让订立的操作规范,符合现实生产的需要?
科学的归科学,科学是有规律的!
政治的归政治,政治也是有规律的!
李中易自己关在房内,对照着现有的操作规范,进行了第一次大范围的修订。
修订操作规范的主要目的,其实是,人才比器物更重要,必须尽量减少生产实验过程中的人员伤亡。
连续三日之久,李中易的一日三餐,都是在房间内吃的,他半步也没有离开过书房。
到了第四天的傍晚,李中易终于写完了最后一个字,扔下手里的碳笔。
李中易信手端起茶盏在手,望着桌子上的厚厚一叠纸张,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什么叫做与时俱进?这便是了!
完成了修订工作之后,李中易推开房门,走到户外,一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边思考怎么对付京城里的那帮子儒生。
根据缇骑司和警政寺的密报,京城里的儒生们依然还在吵架,吵架的焦点依然集中在,是不是要正面对抗,给李中易一个大大的教训。
“哼,秀才造反,一亿年无成!”李中易冷哼一声,百无一用是儒生,这可不是他扣的帽子,而是历史上早有定论。
“禀皇上,赵匡胤和赵匡义兄弟二人,已经押到门外。”就在李中易走神的当口,张三正轻手轻脚的走到他的身旁,禀报了最新的情况。
李中易背着手,仰望晴空和白云,嘿嘿,终于到了处置赵家兄弟的时候了!
这人呐,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脑湖有反骨,而是随着实力的膨胀,野心也跟着膨胀了起来。
想当初,柴荣还没死的时候,李中易即使有做皇帝的野心,也必须竭尽全力摆出忠臣的姿态。
汉武帝没死的时候,霍光不仅没有半分权臣的作派,而且刻意装作是忠臣中的忠臣。
不然的话,汉武帝连亲儿子刘据和亲儿子他妈钩弋夫人都给逼死了,更何况区区一个霍光呢?
随着李中易吩咐下来,刚从京城押来的赵匡胤,便被带到了他的面前。
“罪臣赵匡胤,叩见皇上。”赵匡胤一见了李中易,纳头便拜,没有丝毫的犹豫。
李中易望着跪倒在面前的赵匡胤,不由心潮起伏不定,思绪万千。
想当初,正是眼前的赵老二,为了救回被李中易俘虏的赵老三,竟然敢单骑进敌营,这是何等的大智大勇?
如今,李中易已经平定了江南,赵匡胤早已是待决的阶下囚。正应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赵匡胤知趣的跪倒,不仅没有引起李中易的同情心,反而勾起了他的杀机。
历史上的赵老二,装出驯服的模样,不仅骗过了小皇帝、符太后,更瞒过了老政客范质的双眼,这是何等了得的表演功力?
李中易深吸了一口气,淡淡的问赵匡胤:“你可知罪?”
“皇上,臣罪该万死,百死莫赎……”赵匡胤早就等待着亲见李中易的机会,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必须把话说完。
李中易冷冷的看着赵匡胤,他很想借机会宰了赵老二,以永除后患。
可是,李中易又有些期待感,永远失去了兵权的赵老二,又会有何等惊人的表现呢?
就在李中易举棋不定的时候,赵匡胤重重的叩了三个响头,哭道:“只求皇上饶过舍弟。”
尽管赵匡胤装得很像,但是,李中易依然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虚。
作为以前的好兄弟,实质上的对手,赵匡胤对于李中易的脾气不说了如指掌,也至少了解三分以上。
李中易属于吃软不吃硬的个性,你越是逼迫他,他反弹得就越是厉害。
当然了,以李中易如今的权威,宰了赵氏兄弟,并不比踩死一只蚂蚁更难。
之所以一直关着赵氏兄弟,既不杀,也没放,这主要是李中易没起杀心。
想当初,傅作义和平起义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又后悔了,想暗中搞事情。
可是,水利部长傅先生,手里没有一兵半卒,即使想搞事情,也属于典型的巧妇难为无兵之变。
由傅先生的先例想开去,李中易今天召见赵匡胤,其实是想把他摆到都水使者的位置,让他好好的为兴修水利,开渠筑坝,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然了,不杀赵老二,并不意味着李中会轻轻的放过赵家兄弟。
当着赵匡胤的面,李中易淡淡的吩咐道:“来人,把赵匡义交给内侍省都知康泽,阉了他,充作内廷小侍者。”
赵匡胤一听这话,立时心下大骇,慌乱之中,大声嚷道:“求皇上饶了舍弟,他还年轻……”
李中易冷冷的哼了一声,淡淡的说:“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懂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