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袭来,诸葛亮到处奔波,麾下主要官员也跑来跑去解决问题稳定人心。
此时此刻,最庆幸的莫过于之前那些主动选择了关停自家小铺的小商贩们。
他们看着城中汹涌的倒闭浪潮和欲哭无泪的商户们,想起诸葛亮的苦口婆心,不由得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
他们选对了,提早放弃果然还有生路,一条道走到黑,那就真的完蛋了。
而与之相对,那一批没有选择关停而是咬牙坚持的,到现在为止也只剩下两三家还在硬撑着不倒闭,其他的全都崩溃了,被迫放弃了。
然后背上了沉重的负债。
不得不说,经济危机的凶险之处他们是充分的体会到了。
总有些人庆幸,也有些人后悔莫及,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还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
诸葛亮最庆幸的也就是这一点。
处理政务的闲暇时,他和钱益交谈这件事情,就提起了他们之所以可以应付得来这样汹涌的危机,主要就是因为农民有土地。
“城外农户有土地,城内经商者多数都是一家之中富裕的劳动力进城经商,想着多赚一些钱财,给家里人改善生活,一边种地,一边经商,两不误。
所以就算商铺倒了,他们没了钱,还要偿还朝廷贷款,但是他们还有土地,土地还会持续不断的长出粮食,他们就有偿还贷款的可能,不会因此失去生计。
所以说,他们都有土地,是咱们能度过这次劫难的重要原因,如果土地兼并如前汉一般剧烈,如此这般的劫难,又不知道是如何饿殍千里的场面了。”
诸葛亮摇着羽扇,满脸慨叹:“太上皇平灭天下诸侯、豪强,分田地予万民,登记造册,设屯田农庄,严惩兼并土地之权贵、官员,才有如今我等涉险过关的基础啊。”
钱益也深有感触,连连点头。
“那些没了生计的人没活可做,要是连土地都没有,家都不存,又该如何生存呢?若是那样,怕是官府也没有钱赈灾,没人管他们吃饭,他们不是饿死,怕也只能落草为寇了。”
“落草为寇都是轻的,重的,就是再一次的黄巾之乱了。”
诸葛亮说起黄巾之乱,让钱益愣了片刻。
他想起了他的出身。
他的父亲,就曾经参与过青徐黄巾起义。
主要是没土地,又遇上天灾,啥也没有了,为了不饿死,就跟着黄巾军大闹青徐,杀了不少豪强权贵,还杀了不少官员,抢了不少东西。
前汉初平元年、二年,青徐黄巾军被时任青州刺史的郭鹏镇压,除了一部分逃到了兖州之外,大部分都成了俘虏。
他父亲就是作为俘虏参与屯田,数年之后被大赦,获得民籍,获得土地,在青州安居乐业,成为了一个青州居民,再然后就生下了他。
他们一家子生活在青州,在郭鹏的羽翼下安稳生活二十余年,没病没灾,也没饿肚子,完整经历了郭鹏的一系列改革,享受到了完整的改革红利,读书认字,一点都没落下。
最后,他等到了科举考试时代,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进入财政部就职,数年低级官员履职之后,被外放北庭都护府主持当地财政部分部的工作。
对于他父亲来说,自己是一个黄巾贼,而黄巾贼的儿子居然能够摇身一变成为帝国官员,这简直是做梦一样的事情。
他穿着官服回到家里报喜的时候,老父亲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揉啊揉啊,眼睛都揉红了还不敢相信,以为自己在做梦。
当然,这不是梦,这是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
他的儿子真的做官了。
父亲苦了一辈子,就为了吃口饱饭,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
当然后来他也如愿以偿吃上了饱饭,甚至还能吃撑着,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所以对于这一切真实的改变,亲眼目睹全过程的钱益非常清楚。
于是他微微叹息。
“是啊,黄巾之乱不能再次出现了,太多无辜的人因此而死掉了。”
“对于能否扛过去,我已经没有担忧,太上皇已经为我等打下不败的根基,只要这根基尚在,我等就立于不败之地,最多受点皮肉之苦,北庭都护府,一定能保全。”
诸葛亮握紧了手中羽扇,眼神无比坚定。
而与此同时,郭鹏已经离开镇西都护府,顺着山南商道来到了安南都护府辖区之内,准备看一看司马懿是如何应对这一波经济危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