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国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211章 廷辩
    第211章 廷辩

    尽管嘉靖一直皱着眉头,但他看的却很仔细,那本册子薄薄的,总共不过数十页,他竟是看了足足有半个时辰。

    清流们心里都有些不自在,皇帝看得这么认真,事情似乎有些不太妙啊。而且,就这么沉默着观察皇帝看书,对体力和耐心也都是种考验,因此,时间显得越发的漫长了。

    良久,嘉靖终于合上了书页,有些疲惫的向后靠去。龙椅说起来很尊贵,实际上却很不舒服,不过,好歹算是有个靠背,比站着肯定强不少。

    “张……夏爱卿,翰林院修的这部商史,你念给众人听听,趁着书刚写了个开头,多提点意见。”先前的反应,已经让人难知深浅了,接下来的旨意更是意图难明。

    提意见?皇上想要什么样的意见?另外,那个临时的换人之举,又预示着什么?

    “老臣遵旨。”夏言走前几步,在丹墀下站定,恭恭敬敬的从黄锦手中接过书册。他注意到,书匣中还有另一本书册,嘉靖并未提及,黄锦也没有把那本书交给他的意思。

    疑惑,愈发的浓重了,然而,夏尚书却丝毫不受干扰,表现得一派从容,他抑扬顿挫的念诵起来:“殷王纣,或曰帝辛,名受。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

    开始时,夏言的声音颇为宏亮,语速也中规中矩,但是,念着念着,他的声音就变小了,甚至还不合时宜的拉了个长音出来。不单是他,两班朝臣也是一阵sāo动。

    这后商书不光名字跟后汉书类似,连文体都差不多,这分明就是纪传体啊!小道士正正经经的修了部商史出来?这实在是太出人意表了。

    龙椅上的嘉靖微一皱眉,身边伺候的几个太监会意。同声大喝:“肃静!金銮殿上,谁敢失仪?”

    殿内安静下来,夏言的念诵声亦恢复了平稳,然而。殿内的目光交流,却变得无比繁忙。

    不会错!这就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中规中矩,一点出格的地方也没有。在场的都是饱读经史的大儒,当然不会分不出这后商书的内里乾坤。但没人会认为这是小道士改邪归正的预示,因为他们很快就明白刘同寿在玩什么花样了。

    所谓纪传体,就是以人物纪传的方式阐述历史。以纪来记述帝后生平,名臣异士则以列传述之,再加上记载风土人情、礼法制度的志,便构架成了一部恢宏的史诗。后汉书,三国志,都是这种体裁的史书。

    刘同寿献上的这本后商书,只是个开头,仅仅写到了三位君王。一位是被后世称为商纣王的帝辛,另一位则是周文王父子。

    对于这几位君王的生平,书中的考据还算严谨。只不过,书中统一以‘或曰’二字作为借口,添加了很多无法查证的内容进去。

    这些内容,就是关键所在。

    自古以来,桀纣就是昏君的代表,在儒家的诸多经典中,这俩人残暴不仁,荒yín无度,昏庸无能……总之,就是集所有儒家认定的皇帝缺点为一身。唯一的作用,就是给后人做反面例子,令帝王们自省。

    所以说,商纣王,就是一个图腾。人人痛恨蔑视之,其生平究竟如何。有没有干过什么好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刘同寿的后商书,补全了这方面的内容。他把这位少时聪颖,chéng rén后更是文武双全商纣王,写成了一个英明神武的帝王。

    书中叙述了商纣王如何重视农桑,并以强盛的国力,向东南开拓,将领土扩大至山东、安徽,以及两江福建,使得这些地区得以王化的丰功伟略。其中的细节大多无可查证,但纣王征服东夷之事,却是有史可查的。

    除了军略外,书中还详述了商纣王任用贱民为官,唯才是举的举措。这些变革措施,后来成了他的罪名,即:以贱民辱贵族。

    另外,这位昏君的个人生活,也得到了充分的描述。总而言之,后商书的记载,将商纣王从一个昏君的象征,变成了一个颇有争议xìng的帝王。如果有人喜欢联想,甚至能将其与本朝的某位皇帝联系起来。

    这样的内容,显然无法令嘉靖满意,反过来倒还差不多。但刘同寿不是笨蛋,自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说完优点,书中话锋一转,开始历数起纣王的缺点来,而其中最重要,也是决定xìng的一条,就是这位帝王不虔诚。

    商朝和后来的周朝不同,商朝的国君被称为帝,而非王。之所以如此,因为商朝是个神权合一的集权国家。在商朝统治期间,华夏由多神教,向单一宗教开始转变,商朝的帝王奉神话中的帝俊——即儒家说成的虞舜为祖先,自称天命所归。

    书中的理论就是,纣王并非昏庸糊涂的帝王,而是完全相反,之所以被人灭了国,就是因为他不敬天地,太过自大。

    为了证明这个理论,书中列举了诸多纣王不虔诚的劣迹,当然,这些事迹都是以或曰开头,却不见于任何经典史籍。其中包括:摧毁庙宇神像,为外来的西方教所诱惑,不敬华夏本土神明,甚至还在女娲庙留下yín诗一首,亵渎神明等等……

    看过了帝辛纪,再看周文王父子的纪,事情就很明白了。后两者的文略武功,都不及纣王,所长者,不过虔诚笃信,坚信华夏固有的神明不动摇。

    这本后商书,以虔诚与否为标准,将商、周的帝王做了区分,表达出了一种非常不靠谱,堪称异端的思想。文才武功都不重要,荒yín好sè也不是缺点,只要帝王足够虔诚,就能江山永固,延续万年。

    这种思想,与儒家的理念南辕北辙,殿中众臣听罢,无不义愤填膺。但是,没人敢出声反驳,皇帝的态度决定了一切。

    皇上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