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李如松起了招揽之心,可对潘兴汉还不十分了解,总要亲自考校一番,才能确认这位年轻人肚子里是否装有真货。万一看错人,弄个草包回来,可就成了笑柄。本来就顶着驭下不严、偏袒不公的帽子,再加个识人不慧的名声就更失威信。
“今rì在战况顺利的情形下,鸣金收兵,兴汉对此有何看法?”李如松从今rì的攻城战开始说起。
“牡丹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因为我们对山上防御部署比较了解,再加攻山办法得当,进展非常顺利。不想就在将要到手之际,被迫放弃。兵卒白白受累不说,更是失去立功受奖之机,确实转不过弯,心有怨言必不可免。何况经此一役,倭寇必有防范,会相应弥补防御漏洞,下次再想攻取,就会困难很多。”在这位深谙兵卒心理的提督大人面前,潘兴汉认为还是实话实说的好。
听了潘兴汉这番话,李如松暗暗点头,兵卒不满是肯定的,直接指挥作战的将领不理解也是正常的,若是憋在心里不说,反倒显得为人虚假。李如松初步判断潘兴汉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诚实汉子,而不是那种常见的猜测逢迎上官心理的世故之人。不说实话,逢迎拍马正是李如松所不喜的。
潘兴汉此番表现很合李如松胃口,但让他花费一番口舌解释退兵缘由,这位年轻人还不够格,“半途而止,必有其因。但军卒的功绩我不会漠视,该奖赏的一样不少。”这话已算给了潘兴汉很大面子。
“卑职代参与攻击的军卒,感谢提督大人体恤。”明知提督大人这是安慰话,能在自己这个不入流的带兵官面前说出,本身就算一种褒奖,客气话还是要说的。
李如松略对潘兴汉xìng格为人做一考察,将话转入需要考校的正题,遂说道:“兴汉也算对平壤城有所了解,你认为下一步的攻城战该如何打才妥当?”
这对受过现代军事训练的潘兴汉来说就是小儿科,何况他前几天可专门思忖过这个问题,“下官只是冲锋陷阵的带兵官,没有想到这层,大人分派,卑职全力做好就是。”在这位用兵大家面前,还是表现的低调一些,中规中矩为好。
“想啥说啥,但说无妨,不必顾忌。”对基层军官的这种心理,李如松熟悉的很,就怕言多语失,失去上官信任。
“平壤城街道拥挤,房舍林立。我的军卒多为骑兵,攻入城内摆不开阵势,反因人高马大,成为倭寇的活靶子。要想减少兵卒损伤,只有下马步战,与倭寇逐房争夺。可骑兵不善长白刃搏杀,我倒听说那些倭寇,很多军卒都具武师水准的格斗技艺。为了在城内能快速驱除倭寇,应让军卒多准备一些燃火之物。将房舍烧毁,自然就不必让军卒冒险与倭寇死拼硬磕。”
要把进攻方略都说出来,潘兴汉可讲上一天一夜,但自己就是一个从山村走出来的最底层军官,讲的太多,反而会使李如松不相信这是自己想出的主意,就连这几天训练骑兵营的那套针对xìng办法也没全说。
纵火烧城,那可是鞑靼人的专利。常年和鞑靼人作战的李如松当然熟悉。不过明军使用此法,多少有些不妥,会受到病垢。低头思忖一番,李如松没置可否,转而问起最关心的问题:“如何使用火枪,才能在攻城战中发挥最大威力?”专业问题就要请教专家,在涉及到敌我生死的问题上,李如松不会计较个人脸面。
“隧发火枪shè程要稍微比倭寇的铁炮远一些,至于他们的火绳枪更是无法相比。所以卑职认为,应把隧发火枪集中到城门,用来压制cāo放铁炮的倭寇,减少攻城兵卒的损耗。”将弟兄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是潘兴汉指挥作战贯彻始终的信条,人才是胜利之本,尤其为别人干活更应如此。
潘兴汉的话不多,可都说到点子上。这让李如松对潘兴汉刮目相看,觉得是块好料,下了招揽之意。
“兴汉快人快语,有啥说啥,不愧是咱北方汉子,不像南人那般弯弯绕,我喜欢。”李如松在夸奖潘兴汉的同时,还不忘非议那帮浙江籍的蓟镇将军几句。
“实话对你直说,为了给我大明朝培植出sè将领,我早就开始注意军内年轻的带兵官长了。听说你带兵有一套,就上了心,尤其今个看到带领军卒强攻牡丹峰,勇猛而不愚蛮,心细而不怯懦,颇有章法,多加磨练必将成为一员大将。”从不直接夸奖部下的李如松,为了笼络潘兴汉,少有的送了顶高帽。
稍有头脑的人听到李如松这番话,早就该匍匐对方脚下,宣誓效忠了。潘兴汉却故作未觉,装傻充楞,“此乃卑职份内之事,只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