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哪还有多少优势可言,虽然因为来路关系价格相比还是低一点,但是已经没多大来去,他是真的不想再做了。
仓库里的花园一直拖到快入冬才整体完工。人工小湖上的通行木桥,蒲素临时起意做成了廊桥。入秋以后有客户给关兵送了据说是能装满一浴缸的阳澄湖大闸蟹,在他家泛滥成灾爬的到处都是,蒲素索性在廊桥上支了桌子,看着人造湖景大家一起在上面吃了一顿大闸蟹。
花园虽然弄好了,但是蒲素就是说不出的不满意。钱没少花,最后总觉得哪里不对。他还是喜欢不中不西,不土不洋那种中西合璧的感觉。
现在这个园子弄的就像是在苏州随便进了一个小公园里都能看到的那种园林结构,因为太有苏式园林特点,所以在他看来也就没了特点。
在这点上他也没办法去责怪张明胜,人家原先的建议就是简欧风格,现在想想当初按照他的方案去弄也比现在的效果好。太精细就显得太刻意,现在花园搞成这样他也暂时没办法,毕竟是才完工,就算有想法也只能到明年春天再折腾了。
而蒲园暂时蒲素还没搬进去,当时国内的环保建材很少,花钱也不好买,所以装修好之后味道非常大。除了开窗通风,蒲素还买了大量盆栽摆在房间里吸收有害气体。
现在两栋洋房之间连接处的通道,是之前收购的那整座状元牌坊。总算是物尽其用,不是和原来一样靠着西墙做摆设了。
院子里的草坪都升级成了高尔夫球场草,所以蒲素这次一定要在吃饭的时候看到院子。委婉的和阿商量,阿同意让出她现在的卧室,把那里重新改造成餐厅,而她自己跟着蒲素住到新洋房的底楼。
蒲素知道阿其实不大愿意,就算原来的隔壁现在也是蒲园,她还是觉得有种那边不是自己家的感觉。只是也没其他办法,阿腿脚不便,不可能再住楼上。而且岁数大了都要晒太阳要朝南。原本底楼的空间都被衣帽间和客厅、餐厅占据了,只剩这一间卧室。
所以除非她愿意搬到二楼,也只能跟着蒲素一起住到隔壁去。
隔壁的改造动作很大,和老蒲园不同,蒲园住的是一家人,自己的房子都相当爱惜,地板用了几十年都油光水滑,而隔壁那种七十二家房客的心态就不会如此了。
光是空调孔就开的到处都是,还有原来的七八个煤气灶和私自改建的卫生间,原本好好的一个大卧室,改成两室以后居然还有个吃饭的小厅……
所有的这些该拆的拆,该恢复的恢复。地板都不能用了,蒲素让工人把地板翘起来铺到外面的水池边上,这些地板都是好木料,关键是他懒得去翻新,而且民国时期的小木拼花地板,现在看就显得小家子气。
隔壁是典型的洋房设计,不是蒲素爷爷那种野路子设计,居然朝东开门。正经的北进门南花园,主花园和蒲园一样朝南,只不过后花园面积也比蒲园大了很多。
蒲素和孙莉是打算在这边生儿育女的,所以二楼一共恢复出来三个卧室,其中设计了他们的主卧室,张明胜按照蒲素的要求还在床头做了一堵暗墙放保险柜,真要有事躲进去两个人站一会也没问题。
但实际上他们小两口都一直住在三楼顶楼上,孙莉觉得尖顶房屋很有感觉,而且顶层恢复成就一个空间,用衣架隔出一个大大的衣帽间,比楼下一个房间还要大。
这些年下来蒲素和孙莉置办的行头实在太多,衣服这些就不说了,光皮鞋就有几十双。从蒲园往这边搬两人衣服的那一天就把孙莉累得够呛。
蒲素原本突发奇想,想在两栋楼的二楼之间开个通道,更加来去自如。只不过一来实在是太难看,怎么想办法设计都不好看。再者安全问题也不好处理,加上这显然是违章设计,最终还是算了。
原本楼里的公共厨房那些乱七八糟的管道都给蒲素封口盖住了。依然做了个厨房,只不过是摆摆样子,以后吃饭还是在老楼。最多孙莉下午在这里喝喝咖啡画画设计稿。
这边的家具都是孙莉带着张明胜自己去挑的,蒲素那段时间忙着搞包机实在顾不上。结果蒲素也没觉得有啥不满意,把自己仓库里存的那些旧货拼拼凑凑,营造一点风雅气息,来参观的人都觉得很满意。
老楼和这里最大的不同就是,老楼当时的思路蒲素主要是还原,包括材料在内没怎么采用现代风格的东西。而现在这边因为有张明胜,他对现代装修应用材料非常熟悉,大胆采用了很多前卫的元素。
而且这栋楼本身就是西班牙风格,和蒲园那种中式小楼完全不同。实际上蒲素早就发现老蒲园不能算作洋房,蒲素爷爷设计的也是中西合璧,比石库门要好一点算是独栋带花园,只是和外国设计师原汁原味的洋房相比,完全不是一回事。
比如老蒲园里那种亭子间,在西班牙洋房里根本就不存在。那种小到让人窒息的空间怎么能住的进去人?只有以前石库门里的房子才普遍存在。
所以直到现在老蒲园的亭子间还是鸡肋一样的存在,干啥都不合适,当衣帽间都嫌小,还没办法拆除,因为小归小,却都担负着承重任务。
而且老蒲园还有天井,洋房里是没这种设计的。就算是半开放空间设计也不是这么回事。下雨天去餐厅吃饭,居然在室内能淋到雨,说出去谁敢信?而且还是必经之路。
老蒲园从东边进门以后,要经过现在的客厅和墙壁之间一个狭长露天的通道,这块地方当时让蒲素一度很头疼,一样是束手无策觉得没办法处理,后来还是费了很大心思才勉强满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