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学子会凑成一桌,共同探讨学问及为国政之策。
中午二人正好碰到一桌三人成行的参加会试的学子,于是便同其他学子凑成一桌,共同探讨。其中便提到了今年会试的考题问题。不得不说在在听到对面三人的一番言轮之后,王宁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同时也感慨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一番告辞声后。二人随后又在这大街上溜达起来。
而此时王宁却是陷入了沉思,大陈的科举层层严格,尤其是考题这种事情,更是严之又严。但是并不妨碍这些学子们根据往年的考题来猜想今年的考题。
要知道大陈的科举可是有着自己独立的体系。比如乡考考的就是先贤佳作。基本功课。县考,则是要深一点,考的就是对这些佳作的理解。
会试则就开始不同了,考的就是你各方面的能力了。如学识、断案、理政、财务、稽查、等各个方面。所以大陈的学子们笑称“会试才是大陈科举的开始
。因为会试过了就算你后面的国考没中,也能回到故地由府君安排来根据你的能力安排相应的职位。就相当于你有个铁饭碗了。”
国考则是考的就是大局、为国为民的理念了。
殿试则是有皇帝亲自出题,那么自然就是临场应变的能力及其你的主政理念是否和皇帝一样了。
所以会试的考题根据刚才那几位学子的猜想,学识的话应该是会从当朝太师、内阁的几位阁老。这些当朝大儒的佳作中选取三篇来作题吧。毕竟前几年的试题都是如此。
而断案则会把前几年的一些陈年旧案拿出来。
而理政自然是看你的思路。
稽查则是吏治。
其中断案、理政。学识三方面尤为重要。这也让王宁接下来的几天找到了方向。
说实话王宁还是挺感谢刚才的三位学子的。毕竟能居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说出来,而且可以说是给对手讲的。这样的胸襟让人值得钦佩。
当然王宁也不是貔貅,只进不出。他和周同二人也罢自己的一些学识见闻讲了出来,共同探讨。毕竟能走到会试这一步的人。肚子里还是有点东西的。
“周兄,我们这几日得好好学习一番断案和理政之说了。不然到时候会试这两项会把我们压死的。”王宁相同了便对着周宁的说道。
而周同好像没有听到王宁的话语,还在自顾自的王前走着。
“周兄,周兄。”看到如此情况王宁便似乎懂了些什么。
当一个聪明的人钻进死胡同里的时候,便是周同现在的这幅模样。永远在自己的思想里走不出来。而王宁知道这样的话,周同此番会试可就危险了。
“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毕竟一心怎么可能二用呢。尤其是现在还是会试这么关键的时刻。
王宁知道,以周同的个性,旁人劝说是无用的。只能靠他自己了。可是王宁又不想自己这位十多年的兄弟。十几年的努力再最后关头白费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