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全面改革和比较激进的政策开放,使我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这一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26.61亿元,比198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183.13亿元高出了足足43亿元,实现了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高速增长。
而且增长部分,主要还是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合完成的。
这不但是堪称奇迹的成绩单,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已经开始突破传统农业国的经济天花板,开始向现代化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变和靠拢。
具体效果其实只要从京城的物资供应上和市场供给中,就能最直观的感受到。
比如在吃上。
这一年大棚菜获得了推广,产量明显提高。
大量的反季节蔬菜供应市场,让京城居民在冬季也可以吃上新鲜黄瓜、西红柿和豆类蔬菜了。
像前几年一直供不应求的肉肠、熟食、豆制品和酒类,今年也因货源充裕出现了局部滞销的情况。
茶叶的供求关系则彻底发生了变化,由供不应求一举转为了供过于求。
于是本年度,许多单位的年终福利都加入了发茶叶这一项。
从此,个人喝公家的“福利茶”,将会逐渐成为大家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一个社会现象。
另外在穿上,继去年红裙子、风衣的热卖。
冬季的军大衣和京城本土品牌“伊利兰”羽绒服也引发了现象级风潮。
市场上还新出现了极具前卫的设计旅游鞋,和时尚化的运动服。
这毫无疑问,都是青少年们难以抵抗的时髦商品。
至于在用上,工业购物券已经成为了继布票之后第二个被叫停的购物票券。
传统的三转一响,几乎在京城的所有家庭,基本普及。
而市场上的新变化是,香皂、洗发水,洗发膏、嫩肤霜的种类越来越多。
家具的流行款式则变成了组合柜,不再讲究多少条腿儿,开始向“成龙配套”的目标攀升。调和漆也因此彻底过时,木匠上漆开始追求自然,突出原木风格。
此时百货商店里专门为春节赶着上柜的高中档商品,指的是售价34.60一公斤的马海毛毛线,64元一克的黄金首饰,118元的小型收录机,491元的四喇叭双卡收录机,335元的白兰牌双缸洗衣机,960元的200立升的单开门雪花牌冰箱,以及590元的山地自行车。
总之,除了住房和彩电仍旧是狼多肉少,人们拼命争抢的稀缺资源以外。
在普通商品流通领域,物资供给的充裕繁荣已经开始初步显现。
于是没人再补袜子了,也很少有人再乐意自己动手给孩子做衣裳。
锔碗儿的行当已经彻底消失,补锅、焊壶、修钢笔的买卖也惨淡了许多……
这就是说,京城居民的生活方式正按照国家期望的那样,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从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化,从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从耐久型向更新型转化。
但纵有千般好,新情况也总会带来新问题。
马克思曾经说过,从产品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不是一般的跨越,这是惊险的一跳,弄不好,会掉到万丈深渊里。
那么毫无疑问,经济突飞猛进、经济结构变化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国家不愿意看到,且难以避免的负面效果。
比如说,本身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就非常低,“剪刀差”的进一步扩大和粮食丰产供大于求,直接导致了农民的收入骤降。
另外“五站一所”的经费都要靠农民,结果农民刚刚红火了一阵的日子戛然而止,他们难以避免的成为了这一时期最受伤害的群体。
其次,改革的关键在于放开市场,放开价格。
可在没有大量商品的情况下,一旦放开价格,那么相对大量的货币就会追逐少量的商品,马上造成通货膨胀。
尽管国家高层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估计了后果,采用了一些措施来防范来调控。
但近几年来持续发生的通货膨胀积累在一起,已经到了不容小觑的地步。
实际上,1984 年100 元货币购买力只相当于1952 年的59.8 元了。
更何况,由“先富起来一批人”的示范效应,引发的“全民经商热”。
由去年国家允许权力涉足商业,所引起的“公司热”。
还有银行制度完成“拨转贷”改制,让许多国有企业经营者一时还无法转变观念,形成正确认知。
甚至各地企业在没有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之前,没有责任感,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这些埋下隐患统统还远未能到完全展现出其危害性的地步。
于是也就注定了1985年会是个各种利益相互冲撞,民众的心理失衡,价值观充满迷茫的一年。
当然,有些事情的初步端倪仍旧可以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反应出来。
比如说离龙口村最近的那个村子。
村书记就把几乎朴实憨厚的老农民,找了来。
坐在炕沿上,反复给他们讲政策。
述说着一笔又一笔的他们去年欠下,早就该补缴的各项费用。
只可惜穷就是穷,这些人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一句话也不说,只有无奈甚至麻木的表情。
村支书等了半天也没有人表态,想了想,干脆一咬牙。
“我听说‘龙口村’再城里又办建筑队了。你们年前要再交不上钱,我就只能豁出老脸去求求人家了。可无论怎么样,你们也得把‘提准’给我凑出来。”
“重文门菜市场”卖鲜肉的柜台前,群情激愤。
其原因是柜台破天荒的实行了臀尖的涨价,每斤居然要比普通猪肉高出两毛钱。
顾客们自然不干啊,就都吵吵起来了。
“你们怎么乱涨价啊,谁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