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娱乐大亨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两百五十二章 火爆的开始2(2/2)
思,它说:“自从步入了九十年代,香港娱乐圈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香港电影将死’。这种说法最早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已经不可查,但却没有人怀疑其真实性,因为我们七八十年代曾经辉煌无限的电影四巨头——新艺城、嘉禾、邵氏、德宝,除了嘉禾仍在继续拍摄电影外,其余三家巨无霸已经彻底退出了电影市场!”

    “三巨头的先后退出说法很多,有人分析是因为盗版的入侵令电影盈利被摊薄,有人说是高层利益纷争,有人认为是他们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电影节奏。缅怀、感慨之后,时间依旧不会停息的继续往前走。旧的倒下了,新的巨头站了起来。伴随着新艺城、德宝跟邵氏电影的倒下,香港电影业重新站起了新三巨头,分别是永盛电影、徐克工作室公司以及曙光电影!”

    “香港电影业的格局一如八十年代一般,除了老迈的嘉禾依旧稳坐外,新崛起的三大电影公司也逐渐壮大肩扛起了香港电影产业。然而,在笔者看来如今的新三巨头,能够被称之为巨头的,也仅有曙光电影一家而已。徐克工作室公司局限性十分明显,资金受限于人、一直无法形成自己的规模产业、没有自己的发行网络,电影上映太过依赖于嘉禾,同时原本的赢利源——新视觉工作室公司在遭到了曙光特效挖角之后,短时间内元气大伤的新视觉已经无法再为徐克工作室提供大量的盈利!”

    “这几年来提起香港发展速度最快的电影公司,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两家——永盛与曙光。确实,在曙光诞生之前,永盛可以说是香港发展速度最快的电影公司。向氏兄弟舍得投资,又有王晶、周星驰等一帮业界大拿与其产生了良性火花,自依靠一部《赌神》走入了大家的视野之后,过去的几年里发展势头锐不可阻,89、90、91年甚至连续三年盈利为业界之首。”

    “今年贺岁档战事刚启但笔者心里却已经有了结果,永盛已败,今年恐难以再蝉联贺岁档冠军。之所以会得出这种结果,且听笔者慢慢分析。”

    “笔者从未怀疑过星仔的票房号召力,也从未怀疑过导演李力持的功力,却惟独对永盛有所保留。过去几年里,永盛每每为香港贡献两亿、三亿票房,赚得可谓盆满钵满。然而永盛公司自始至终没有扩张之心,甚至直至今日他们的永盛电影公司仍是皮包公司性质,虽然有自己的签约艺人、导演,却没有自己的剧组跟院线,这可不利于永盛的发展。”

    “永盛的电影发行依赖于院商,他们的电影多在新宝院线上映,虽说两家合作频繁,但毕竟不是自家产业,电影最多上映一月恐难争夺票房冠军。与之相比的则是曙光电影,这家去年年初才成立的电影公司发展之迅速惹人惊叹,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不仅拥有了自己的签约导演、编剧、艺人及剧组剧务,甚至还在上下游产业端不断扩张,不仅尝试布局电影及录像带发行,还拥有了自己的院线资源。”

    “电影公司拥有自己的院线资源好处显而易见,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过去几个月里,曙光电影自己投资制作的电影,普遍上映时间都要比同期的电影多出一周左右,有些热卖电影甚至上映被延长一度超过十天。以《红番区》首日破160万港币交出的成绩来看,只要它能继续保持这种热卖,它的上映之间将会超出《唐伯虎点秋香》半月以上,谁胜谁负战前便已揭晓了!”

    当《成报》的这期报纸摆在徐帆面前时,他也是十分佩服。因为年初香港取消娱乐税令嘉禾跟新宝空出了10%的票房份额可以拿来拉拢各大电影公司,加上嘉禾院线跟新宝院线的联手封杀,导致曙光院线原本的让利分成法案已经对各电影公司的吸引力远不如诞生之初那么诱人了。

    徐帆本人也在伍兆灿的再三劝说下,放弃了效仿嘉禾跟新宝将那本该上交港府的10%的票房拿出来继续让利电影公司,继续恶性竞争。经过公司的反复磋商之后,决定效仿台湾那边的国营院线放映制度,通过增加本公司的电影上映时间,来缓解片源不足的危害。

    自新的放映计划出台以来好处十分明显,曙光电影的自产片票房普遍增加了一些,虽然院线的利润被摊薄了,但有效的缓解了片源不足的危机,同时也避免了继续与嘉禾、新宝两大院线继续恶性竞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