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血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拜会(一)
    ()    说起来,定军侯府到了大将军回京后的第三rì,才叫真的热闹。

    来拜会于大将军的多数都选了这一天,好像约好了一般,拜帖如同雪片一样传进定军侯府。

    不过如今能进入定军侯府,登堂入室的人可就不多了。

    京军各部将领,大将军旧部,都还能借着私谊,或者曾为统属之便,到定军侯府问候于大将军,还有一些国武监出身的军官将校,借着师生之谊,拜于门下,问安于老师。

    其他的,多数便没有那个便利了,有的干脆被拒之于门外,有的则被婉言谢绝,能够见到大将军府中长史,司马等人的,已是极为荣幸,只有寥寥数人,可以面见于的大将军。

    不管赵石愿是不愿,地位相差越来越是悬殊之下,许多当年旧部想要见他一面,已经是千难万难了。..

    而这次回京,赵石不用避忌太多,但说起来,得以入府之人,却多还是军中将领,可见,赵石在朝野之间,根基还弱,当然,这其中有着他自己不愿过多参与朝政的原因,不论是枢密院,还是中书,与他亲近之人并不多,而想要攀附之人,多数也得不到机会。

    这一天,赵石见了雄武军指挥使刘忠国,长安之乱后,此人因功晋县伯,仍领雄武军指挥使一职,说起来,算是因祸得福的典范。

    当时此人被裹挟而入长安,本来以为新皇登基之后,必然获罪。但成武皇帝继位后。对其却是另眼相看。仍掌雄武军不提,而且还晋了伯位,算是京军中除掌玉林右卫兵权的李金花之下,第一等深受皇帝陛下恩遇之人了。

    实际上,京师重地,确实需要这样一个人来平衡因赵石部将领兵入京而打破的京军势力的均衡。

    像刘忠国,赵布宗这样的将领,在京军中占有一席之地。乃题中应有之义,虽然,这两人都与大将军赵石有着这样那样的牵连,但却都是长安之乱中,并不想卷入其中的京军将领……

    在当时看,都有着获罪的理由,但并不妨碍他们之后受到重用。

    这样的人事任命,赵石并不打算计较,此为官场常态,计较了。会生出很多他不愿意见到的麻烦,平衡。永远是朝廷为政的主题,想要打破这种平衡的人,都有着极大的野心,和明确的目的,而赵石对这两样都缺乏兴趣,他的野心,从来不在这里……

    说起来,刘忠国也不得不来这一趟,自长安之乱后,京军中有着很大的变动,为了震慑宵小,也为了能让长安尽快恢复平静,更为了皇帝登基之初,稳定朝政所需。

    雄武军中多了许多国武监出身的将领,即便大将军人在河东,但京军各部,其实还是牢牢握在了大将军赵石一系的手中。

    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人敢在大将军赵石的威慑之下,于新皇登基持有任何异议。

    血淋淋的屠刀刚刚放下,长安城头的人头还在飘荡,教坊司中,权贵的女眷们的嚎哭声还在回荡,所有人,包括刘忠国在内,都显得战战兢兢。

    和左右羽林卫一起轮番值守宫禁不说,还要配合着长安令尹衙门巡视长安街坊,以防不法作乱。

    即便皇帝陛下,甚至于朝廷,再怎么想平衡京军各部,但实际上,经过长安之乱后,不论旁人怎么想,皇帝陛下必定要牢牢握住京军,以防有所反复。

    怎么握?还不是得靠大将军赵石?

    而国武监将领,在这个时候自然当仁不让,可以说,国武监在长安之乱后,才是最大的得益者,许多人纷纷进入京军各部任职,假以时rì,京军难免会成为国武监的自留地。

    事实上,随着国武监的膨胀,有着地利之便,比之外方镇军,京军这里,早已成为国武监生员最常见的去处,归根结底,大将军还是出身京军,在京军中有着难以形容的影响力。

    景兴末年,为了消除这种趋势,皇帝陛下甚至不惜掏空京军各部,频繁的将一些将领调离,其实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而已。

    当新帝登基,景兴皇帝所作的一切,几乎在自家儿子手中,全部付之流水……

    京军各部本就难以被指挥使完全掌控,这么一来,像刘忠国,赵布宗这样的将领,rì子更是难过。

    像大将军回京,若是搁在景帝一朝,避嫌还来不及,哪里会登门问候?

    但如今,就算可来可不来,刘忠国却也不敢不来,不能不来,下面多少眼睛看着呢,他若不来上一趟,之后只要大将军稍微暗示,有的是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