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技术与开凿水井的本领,中华文明开始在异域的土地上传播……
满剌加土地贫瘠,不出产稻谷,粮食主要自邻国暹罗购买。过去满剌加人将野生的沙孤树皮捣碎后浸泡,沉淀取粉,然后以树粉捏成绿大大小的小丸,晒干后出卖,名曰“沙弧米”,以此作饭食。而郑和船队带去了水稻种子和犁耙等农具,并向当地民众传授栽培水稻的知识,由此逐步改变了当地人落后的农渔生产方式。
相传,满剌加修建王宫时第一次使用砖瓦,这些砖瓦均为郑和船队自福建远道载运而来,而来自大明帝国的砖瓦泥工也随同而来。此后,满剌加人自中国匠身上学会了制砖做瓦和建造房屋的技术。
满刺加普通居民多以泛海捕鱼和溪中淘锡为业。其国内有一座锡山,山泉成溪,人们自溪中淘沙取锡,然后冶炼成斗状的锡块,称之为“斗锡”。郑和船队派铸币工匠仿大明帝国铜钱样式铸造锡币,作为当地日常货币流通。
满剌加海边有很多龟龙(咸水鳄鱼),体长四尺,生有四足,满身鳞甲,长长的獠牙遇人便噬,对附近渔民人身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下西洋船队来到后,劝诫当地民众不要滥杀龟龙,指导他们围筑大塘进行饲养,然后用龟龙皮制成各种箱包与日用品……
船队教当地居民修建高脚屋,房基离地数尺,有效地防止洪涝灾害对房屋的冲淹。船队还为满剌加港口修建桥梁,港口的日常管理由郑和举荐的占城华人担任……
郑和船队在满剌加盘桓半年有余,待季候风起,离开满剌加,向西北方向的苏门达剌国航行。航行数日,途经阿鲁,稍作停留补充给养,续航数日抵达苏门达剌。
苏门达剌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部),宋朝时称之“须文达那”,待明初改称“苏门答剌”。作为岛国,它是东南亚进出印度洋的航运中心,有“西洋要会”之誉。
该国风俗、语言与服饰与满剌加相仿,气温朝热如夏,晚寒如秋。东南多山地,西北为海洋,无城郭,有一大溪流穿山越谷汇入大海……
其海口多狂涛巨浪,常有船只沉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