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首诗本来是后世元好问的一首诗,也就是写那首“问世间情为何物”的那个家伙,对方不但写的词好,写诗也是一绝。
不过相比元好问的诗,真正引起巨大轰动的却还是辛弃疾的那首词,长短句虽然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一直不被读书人重视,直到李休这首长短句一出,这让所有读书人忽然发现,原来长短句竟然也有如此迷人的一面,这下有不少读书人都开始认真的研究起长短句,估计用不了多久,长短句就会提前在大唐绽放出光彩。
到了李休现在的地位,诗词所带来的名气对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而且他对这种事也一向不怎么在乎,所以无论外界对他如何讨论,或者有多少人希望拜访他,全都被他一概无视,毕竟他也知道自己的斤两,如果和那些读书人坐而论道的话,说不定会被人发现他根本就是个不学无术的人。
另外李休现在也没心思关注其它的事,因为自从那天见到李世民后,他就把全部精力放在即将到来的蝗灾之上,而且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李世民那些人一样,趴在窗台上向天下看,希望能看到几片乌云,哪怕是下场小雨缓解一下旱情也可以。
然而让人失望的是,最近一段时间别说下雨了,天上平时连片云彩都见不到,天天是一片碧蓝的天空,这要是放在后世,简直太奢侈了,可是现在李休却越看越心烦,甚至开始怀念那种乌沉沉的天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场旱灾,朝堂上因为祈雨的事已经吵翻了天,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借机向李世民发难,催促他下罪己诏祈雨,而长孙无忌与房玄龄等人却是拼命反对,毕竟他们都是玄武门的利者,如果李世民下了这首罪己诏,将会把他们的功劳也给抹杀掉。
也正是因为祈雨的事,朝堂上越吵越凶,而且在一些有心人的传播下,这场争吵已经不再局限于朝堂,而是连民间都开始议论纷纷,古人大都是迷信的,而且对于李世民做的事,所有人都十分清楚,因此很多人都认为是李世民杀兄囚父得罪了上天,所以上天才降下这场天灾警示大唐,甚至还有传言,如果李世民不下达罪己诏,恐怕上天还会降下更大的天灾。
当李休听到后面的那则流言时,也不由得心中暗惊,看来暗中搞鬼的人还真是厉害,所谓更大的天灾,自然是指之后的蝗灾,如果李世民不下罪己诏,上天也没有下雨,结果之后引发更大的蝗灾,到时李世民身上的压力倍增,一个搞不好,就可能是天下大乱。
不过李世民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且也知道之后可能还会有更大的压力,但他却是咬死了不松口,就是不肯下达罪己诏,以李世民的骄傲,想要让他当着天下人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这道罪己诏也不可能出现。
面对朝堂上的腥风血雨,李休虽然关注,但也并没有插手的想法,毕竟当初是李世民自己做下的恶,所以他今天也要承受相应的后果,更何况朝堂与民间虽然吵的很凶,但是军政大权毕竟掌握在李世民手中,只要他不肯开口,谁也拿他没有办法,唯一让人焦虑的是,就是之后的蝗灾所造成的影响,如果因为天灾而导致饥荒,甚至出现大批流民的话,恐怕就算能平息下来,关中也要元气大伤。
天气一天天的暖和起来,大地也恢复了往日的绿色,这时蝗虫已经开始出现,不过却是绿色的蝗虫,这种蝗虫一般并不会形成蝗灾,但是今年这种绿色蝗虫的数量也是奇多,每当李休走过河边的草地时,都会惊起一批蝗虫,这也让他更加的担忧,因为随着天气越来越热,蝗虫也就孵化的越快,当蝗虫变成灰黄色,再加上一定条件的刺激,大量的蝗虫就会演化成蝗灾。
也正是知道上面这些,所以李休也一直观察着蝗虫的变化,而农部那边从开春之后,就开始抓紧时间将红薯苗运输到关中各州府,督促当地官员将地瓜种下,这样就算是蝗灾真的到来,其它粮食没有收成,靠着这些地瓜应该也能果腹。
五月中旬,李休正在家里教几个孩子读书,忽然听到外面一阵慌乱,当他走出学堂时,一眼就看到西方天际那一片黑压压的乌云,不对,确切的说应该是一片虫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