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熬了三个通宵”,因为他的师傅“必须赶制出许多军大衣”。玻璃工雅克-路易梅内特拉整整忙了一夜,给旺多姆的一座教堂制作玻璃窗户,因为第二天他必须交货。1722年,一位伦敦鞋匠在店铺中一直干到将近午夜,“因为当晚他必须做好一双鞋。”
不过,生存压力既不是个人好恶、干活的速度,也不是“工业化以前的道德伦理”才是夜间劳作最常见的原因。有句英国谚语证实了这一点:“白天的时间太短,要干的活太多。”夜晚让家境不好的人在一天的辛劳后仍能找到赚钱的机会。伊丽莎白时期的作家托马斯德克尔在一篇描写烛光的文章中问道:“你的身边有多少贫穷的工匠过着舒适的生活?”伦敦的托马斯隆一连干了两个晚上才“挣到钱”交房租。詹姆士克莱顿牧师说:“一天当中最苦的活常常落在穷人身上,而且是在上帝和大自然分配的休息时间里。”同样,在弗兰科萨切蒂14世纪所写的一则故事中,一个名叫伯纳米科的人问邻居:“你真的穷到非得在晚上干活吗?”
城市里的各种体力劳动者都是夜里干活的穷人。英格兰各个家庭里都有时刻听候主人使唤的仆人。有些家仆,如内侍和女仆,天黑后还要完成分派的活,比如锁门窗、铺床、剪烛花。一位荷兰作家说,如果有客人到来,家中的女仆可能一直要忙到凌晨两三点钟才能睡觉。家庭之外,搬运工和送货工这样的体力劳动者偶尔也会忙到深夜。凌晨两点,伦敦工人约翰汤姆逊被叫去将压舱货物运到泰唔士河旁的一艘船上,因为决定泰唔士河装货时间的不是亮光,而是潮汐,渔民也跟搬运工一样。夜晚的城市街头到处都是小贩,如每天晚上在巴黎出售蛋奶烘饼的年轻小贩。我们可以在贾塔诺祖姆皮尼的威尼斯版画中看到,大人和小孩借着月光在叫卖一些容易变质的食品,如牛血和新鲜牡蛎。一个少年叫喊着:“快来买我的贻贝,非常新鲜。”在罗马,小贩们在夜间出售白兰地,以驱散夜间的“湿气“。“拾荒的人”会出现在任何地方,他们在小巷中寻找遗落的破衣烂衫和可以卖给造纸厂的物品。有时塞缪尔佩皮斯会在晚上回家的途中遇到一个提着灯笼“捡破布”的男孩“有时他一天能捡三四蒲式耳破布,每蒲式耳可以卖三便士。”捡到的马粪也能带来小笔收入。有些人则在人群散去的市场摊位上翻找着,希望能找到面包、蔬菜和肉屑来卖钱。其他人则走街串巷地收集粪便,卖到乡间去做肥料。粪便也能变成钱。歌德在那不勒斯发现街头的男孩和农夫们“天黑后仍不愿离开”,因为“骡马的粪便”也是座“金矿”。
普通百姓会在夜间从事各种简单的技术活。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制衣业的需求,英格兰织布工会在织布机前一直忙碌到晚上十点,甚至冬天也是如此。欧洲大陆的情况也差不多,例如,里昂市的织布厂的男工、丝绸厂的女工会从早晨五点钟一直干到晚上九点。裁缝、鞋匠、制毡工和染工也是长时间工作。苏格兰有句谚语:“自由民睡觉的时间也是鞋匠们的晚餐时间。”在海牙,大卫贝克1624年1月某晚九点钟回到住处时,他发现“裁缝亚布拉罕还在我家干活。”18世纪一本介绍伦敦各个行业的手册说,制作羊油蜡烛的人,“工作时间不分白天黑夜,只看季节是否允许,或者人们是否需要。”因患天花而双眼几乎失明的少年汤姆庞达尔每晚都要为一个做蜡烛的人切割蜡烛芯。
石匠、木匠和其他建筑行业的工匠晚上干活是常有的事。在佩皮斯位于希辛巷的家中,干零活的工人们一直干到深夜。1660年圣诞前夕,佩皮斯家中的油漆匠一直干到晚上十点如释重负的佩皮斯在日记中写道:“今晚终于将他们全都打发走了。”北安普顿的乡绅丹尼尔伊顿在1726年写道,到了秋天白昼变短时,细木工人常常在烛光下干活。面包师大多都在晚上干活,为的是能在早晨给顾客提供热面包。梅西耶在描述巴黎的面包师时写道:“他为我半夜点灯干活。”午夜过后啤酒商们开始辛勤地劳作,他们将麦芽碾碎,在水中煮开变成麦芽浆,再抽出麦芽汁,掺入啤酒花,加入酵母。
在玻璃炉和炼铁炉旁干活的工人常常分成几班,轮流工作在熊熊燃烧的熔炉旁。为了保持炽热的高温,熔炉24小时燃烧,炼石灰的窑以及用泥煤封住后炼焦炭用的柴墩也都24小时不断火。西莉亚费恩斯曾经观察过海滨小城利明顿的工人们用大锅煮海水熬盐的情形。“只要炉膛里的火没有熄灭,他们就得日夜照料着……星期六晚上他们熄灭炉火后回家,星期一早晨重新将火点燃。照料炉火责任重大。”除了颁布了限制噪音规定的伦敦,其他城市的铁匠们常常干到深夜。为了充分利用风能和水能等自然力来驱动碾轮,磨坊也需要有人整夜干活。正如法国南部的橄榄油榨油厂会“日夜”工作一样,英格兰的磨坊会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约克郡一位农夫在1642年说:“只要有麦子,他们就会整夜让磨盘转动(由于常常在夜里干活,有谣传说磨坊工会使用魔法)。”矿区也通宵运作,因为在有矿灯照明的矿井中,有没有阳光根本不重要。瑞典中部的铜矿和弗莱堡城外的银矿就是这样。按照一位作家的说法,科恩瓦尔的“穷人靠日夜从地下挖锡和其他金属矿石来维持生计。”从近代欧洲的磨坊、锻铁厂和矿区这些刚刚起步的企业中,我们已经能看出,夜晚工作将对生产率的提高作出重大贡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