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太尉杨坚退隐后,要说谁是上都城里最据权势的人,无疑就属枢密院参议长薛渭。不过,最近几天,薛渭却颇有些烦躁不安。
薛渭今年四十八岁,出身于一般士族家庭。他今天能登上权力巅峰,与他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弈、奋斗分不开。
薛渭的大哥薛胄从小天资聪慧,在家乡有神童之称。十四岁时,就以榜眼身份考入了帝国五大军校之一的北京参谋学院,毕业后又被直接调入上都军机处任职,前途一片光明。
受到其兄薛胄成功的鼓舞,家里人又把希望寄托在薛渭身上。如果一家兄弟俩能都高中三甲。薛家门庭必然大方光芒,说不定祖坟都会冒青烟。从此后,全家人无时无刻不在鼓励他读书,常常用其兄的事例来激励他。让性格争强好胜的薛谓既厌烦、又不服气。他拼命苦读试图越大哥。
无奈。薛渭天资实不及其兄,高考时别说进前三甲,就连上北京参谋学院的资格也没考上。虽然家里人并没有说什么,但薛渭从他们的表情上,可以知道他们对自己失望之极。于是他暗暗誓,今生无论如何。也要越大哥薛胄的成就。
他考入了普通军校,毕业后先是被分配至预备役任职,几年后又调入乙等军团。虽然他的比其兄低,但他并没有灰心,他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去赶大哥。
时间一晃过去了十几年,当薛渭终于跨入帝国高级军官的门槛时,其兄薛胄已经是军机处中将参议,朝廷二品大员,眼看着再进一步就可能入阁。难道自己真的一辈子没有办法过他吗?正当薛渭有些气馁时,一个大好机遇出现在他眼前。
他在被新任太尉杨坚接见时,为其人格魅力所挥服,当下拜其为师,成了太尉的记名弟子。之后他便时来运转,不出两年他被调入上都出任御林军右师师长,官居从二品。又过两年。他接替了退休的上司职务,成为京畿护卫三军之一的御林军统领,也成为了朝廷的二品大员。
一个普通的士族家庭,兄弟两人都在四十岁左右就像居朝廷二品大员,实属百年难得一见。薛氏兄弟不仅为家族和亲人们挣足了面子,也被帝国内不少士族、平民家子弟竖立了榜样,成为他们学习、效仿的对象。薛谓却很不满意、不甘心,因为就在他刚刚追赶上大哥的步伐还没有一个月,大哥薛胄就晋升为军机处参议长,成了内阁大臣。又一次把他甩在身后。
他又一次咬牙狠,就是不择手段也要过大哥薛胄。从此之后。大哥不仅是他赶的对象,也成了他的死对头。皇天不负有心人,前年,他苦心等待的时机来了。因其兄薛胄在太子之争的立场上,偏向世平太子一方。他便毫不犹豫地下决心支持长沙郡王福常。
经过他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终于将太尉杨坚一党拉入这场纷争,并且将太子一党赶出了上都。上都之乱后,他也如愿的进入了内阁。多年以来的夙愿,一朝得偿所愿。他激动地热泪盈眶。那天夜里,他失眠了。回从前,成功的喜悦、失败的苦涩,交替从心间流法而过。细细品舍着这些滋味,他感到这么多年来自己的执着、拼命都没有白费。
在那天夜里,他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更高的目标。这个目标。不再以越大哥薛胄为目的。他要达到的这个目标,就是大哥薛胄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这个目标迄今而至,帝国的无数英雄、豪杰,也只有六十二人能够实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打算用更加拼命的劲头去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有了新的目标,就有了新的动力。从那天夜里起,他又开始考虑新的计划。并逐步着手安排实施。对于不了解他的人,也许都会把他看成一个不问朝事的纯粹军人。但真正的他却是一个非常有心机,考虑事情也比较全面、缜密的人。
他在朝中的人缘不错,起码比虞士基好得太多。自从定下明确的目标后,他就刻意在内阁大臣中讨好、拉拢一批人。比如,为了给太尉非常信任的杨素、6柯、刘武周腾出位置,他主动放弃枢密院、参谋处和军机处的军方职务,成了政务内阁大臣中的一员。此举,不仅让太尉对他另眼相看,也让杨素等人在心里非常感谢他。
又如。他以前非常反感两面派曹臻,后来在他现曹臻的政见与自己的政见大致相同时,便毫不犹豫抛弃前嫌,与曹臻的关系也日渐亲近起来。到现在,曹臻已变成为了他在内阁中的坚定盟友。
对其他一些新进内阁的大臣们,他也主动示好。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等到宇文苞辞去承相之职。太尉又退隐,他接替杨素成为枢密院参议长后。这些新进的内阁大臣,大部分成了他的支持者或是盟友。
如今辅昼相虞士基几乎已左右不了内阁。他掌握着京畿护卫三军的军权,曹臻把持着帝国监察院。只要是他俩反对之事,没有一件能得到内阁的通过,即使虞士基搬出皇帝的名义。也无法改变结果。只因是天伤帝福常现在还没有满十六岁,不到亲政年龄,皇帝也没有否决内阁决定的权利。因此,在这一段时间,薛渭在内阁中可谓是威风八面,仿若辅。只要是他作出的决定,很少有不被通过的时候。
虽然已经左右了朝局,但薛渭志不在此。他定下的目标比掌控朝局远大得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正在一步步实行自己的计刮。他相信只要北朝灭亡后,自己就有很大的把握实现既定目标。
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在他春风得意之时,疯虎张锐给他当头一棒。在他看来。张锐简直是不可理喻。在战事快要结束的关头。突然动兵变起事,率兵攻下潢关、洛阳、汴州等地。一举切断了黄河北岸己方部队的退路,进而又有威逼上都的可能。
当内阁接到张锐动兵变的消息后,虞士基就跳了出来攻击他,如果当初不是他提议解除了张锐的军权,怎心珊同出今日!事他当然不可能任由虞十基叫嚣当即反数……又不是因为解除其兵权才反叛。而后。虞士基又拍案直陈,如果内阁早点通过他提出的惩治周延的议案。也不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对此,薛渭也不好饺辩。十几天前,内阁就得到了周延在洛阳大肆屠杀的消息,虞士基和洗夫人等人力主要重治周延之罪,而他却想力保周延。因此,他以不宜在这时打击前线将士的士气加以反驳虞士基等人的提议,双方一直争论不休。所以内阁也迟迟没有作出最后决定。
薛渭非常敬佩老太尉杨坚的为人处事原则,因此老太尉以前的一些举动也是他模仿、学习的榜样。他本来就在刻意拉拢庞公、英公等世袭家族,对其子弟也极为照顾。他这时力保周延,也是为了博取英公家族的好感。但这次周延的事情引了严重的后果,眼看再保他就要牵扯到自己。但不保周延,英公家误会不会由此怪责自己?这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而据被张锐释放回来的八军团指挥官王世充陈述,张锐是因为周延残杀了史万岁等潢关投降的北军将领才反叛的。这让薛渭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貌似这次周延做得太过分了。虽然他以前曾经暗示过周延,不要对俘虏的北朝王公大臣们手下留情,特别不能饶恕了支持北朝的世袭家主们。
在这个方面,曹臻与他有一致的看法。曹臻也曾经对他说过:“这场内乱是东王和卢公、晋公等一帮世袭家主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才引的,我们不把他们彻底消灭,即使取得了这场内战的胜利,帝国也不会得到长久的安宁。”
因此,周延屠杀北朝王公大臣是他和曹臻都乐意所见的,但周延杀害史万岁和北朝大臣家眷之举就显得画蛇添足了。当初,在高颖、贺若弼作乱时,老太尉杨坚也只是杀了高颖等人全家十二岁以上的男丁,对他们的女眷和幼子都只是贬为贱民就算了。老太尉为什么不杀这些已被按上谋反罪名之人的家眷?其用意就是不想与过多人树敌。还有史万岁,只是一个单纯的将领,杀不杀他都无所谓。
无奈,周延这人太没有脑子了。周延性子直,没什么心机,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在,他容易被利用。自己只是暗示过他两次,他就照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了。而且周延这人嘴紧,只要他不说,战后想必旁人也不会把屠杀之事牵扯到自己身上。
坏的是,周延太过灯杀。他在洛阳没有一点顾忌的一顿乱杀,不仅给他本人树立无数的敌人,也给自己的既定目标设置了障碍。某些因为屠杀之事对朝廷心怀怨恨的世袭家主们,又怎么能在战后成为自己的助力?难道也要将他们一举杀光?这也太不现实了。而且在这个时候又不能一举抛弃周延,不然英公家族很可能由支持自己变为怨恨自己。
幸好这个时候有曹臻这个盟友在,在他被虞士基逼得无言可对之际,挺身而出对虞士基等人说:“既然事情已经生,我们现在不是要追究由谁来负责的时候。要尽快想办法解决当前之事,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追究责任之事,还是以后再议这才让喋喋不休的虞士基闭上了嘴。但张锐兵变之事。也不是这么好解决的。内阁已经商议了数天,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就在内阁还没有商议出结果时,这天曹臻又转来一份密报。薛谓打开一看,惊得面无人色。
曹臻送来的密报上一共讲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是番州战区的将士绝大部分跟随张锐反了,现正在向西京进,预计这两日内便会夺下西京。薛渭是武将出身,知道一旦失去西京就意味着杨素在伏牛山一带设立的防线彻底变为无用。如果杨素仍要坚守伏牛山一线,在西京的张锐所部,就会沿商州南下,绕到杨素的身后,伏牛山防线会随之崩溃。
如果杨素放弃伏牛山防线继续后撤,张锐在洛阳和西京的部队就有可能分兵两路朝上都压迫过来。到时战场便会在上都城下展开。杨素手中的二十多万大军虽然在数量上过张锐所掌握的兵力,但双方在质量上毫无比较性。一旦开战。十有**杨素会败。杨素战败,上都也不保了。难道要被迫迁都?
这还不算是最坏的消息,更坏的消息是曹臻密报上所讲的第二件事情。据监察院密探得到的消息。几日前凉公广技文,痛斥周延在洛阳的屠杀行为,并呼吁帝国内有良知之人都站起来对这种禽兽行径进行声讨。技文中还严厉地质问上都朝廷为什么没有制止周延在洛阳的大屠杀,是支持、还是默许了周延的屠杀行为?如果是上都朝廷有人支持周延的行为,他不介意起兵以清君侧。
凉公的拨文写得大义凌然。使人读后毫不怀疑他的一片忠君爱民之心。薛渭读过则是惊得把手上的密报掉落在地。也浑然不知。他十分清楚凉公的用意,这家伙虽然口中已经承认上都朝廷为正统,但是想以借着周延之事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参战了。而且据之前监察院掌握的情报,凉公已和燕公等家族结成同盟。很可能燕公等未参战的北方家族也会跟随在凉公之后起兵参战。
如果这些家族都派出家族护军参战,加上北军残余的孙晨的三十余万人马以及张锐手上的十余万人马,与朝廷敌视的军力一下子就变为了五、六十万人。朝廷过去半年来的努力,也都变为了泡影。被切断后路的河北6柯、刘武周军等六十余万南军主力,也会陷入随时可能被围歼的险境。
这可怎么办呢?薛渭急得团团转。他知道曹臻送来的这份密报,现在别人都还不知道。如果不在这一两天内想办法妥善解决,一旦消息传开,内外形势会变得更加不利。
还是去请教一下老太尉吧!薛渭在别无办法的情况下,连夜赶往杨府,请见老太尉杨坚。
杨坚躺在床上接见了他,杨英在身旁伺候着。据杨英说,一周前其父的病情就反复不定,现在已经不能下绷旧入卧房薛渭差点认不出杨坚来前泣个躺炮下工役骨鳞殉、喘着粗气的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