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迷抗日记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八章 给张少帅的信
    美亚化工厂在闸北的西北面属当时上海的郊区应该说是城乡结合部。不过这儿的所谓城区也还不如另一时空的乡村所以对财迷而言这厂就是在农村。

    厂边上就有一条大河这一带还有不少小河。在财迷的印象中另一时空这儿是没有这么多条河的。厂里有四个车间分别生产酸和碱之类的普通化工产品共一百八十多职工。财迷看来生产规模很小但在当时已经算是上海最大的化工厂之一了。

    四月二十日财迷到厂时经理不在。在厂里的是管事叫张庆一个四十左右的宁波人。他说已经收到了公司的电话并热情地介绍厂里的情况。讲的话与其说是上海话还不如说是宁波话。财迷干脆用宁波话与他讲说自己跟师傅走了不少地方对宁波话很熟一下拉近了二人的距离。

    他让财迷填了张员工表。财迷填入姓、名、在填到“字”一栏时习惯地想写“辉”字好在写了个“光”字后就醒悟了一时之间就加了“之”字。下面还有个“号”财迷就没填。张庆看了表问他有没有号。财迷开玩笑说朋友叫他外号是财迷。谁知这一下玩笑就让以后好多人这样叫他了。

    厂里原有个黄查理工程师还是个“海龟”是学化学专业的。英语是很溜但化工工程技术水平在财迷看来低得很。后来财迷知道这是当时科技水平低的关系很多大学生学的知识还不如二十一世纪的高中生水平。

    黄查理还不太愿与工人讲话把工人看低一等。开始对财迷也是看不太起的样子但在与财迷“讨论”了几次化工技术方面问题后对财迷的化工技术还是很佩服的。以后查理再也不与“密斯特徐”(他这么叫财迷)谈技术问题了只是用英语聊天。财迷在大学通过了英语四级但当时同学中很多人是讨厌四、六级考试的。在这种气氛下财迷考了一次英语六级差几分没过也就没再考了。现在财迷就很感谢这四、六级考试了否则可能就找不到这份工而且应付查理黄的话就困难了。这时上海的“上层人”中喜欢来几句外语的人绝不是只有黄查理一个。

    黄查理以前总说他忙不过来所以财迷来了就分管二个车间的技术工作。

    看到这化工厂落后的生产管理真是吓了财迷一跳。设备的维修没有一个计划而是哪儿坏了修哪儿。甚至有的地方已经开始漏了如果漏得不利害就不是赶紧修而是拿个盆在下面接一下了事也不怕出事故。

    厂里还没有设专门的维修工工人都是操作工也是维修工。没有橡胶手套之类的劳保防护用品工人一点安全都不讲。

    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维修方式使设备维修周期很短。一会儿一个阀门坏了停产修阀门;过几天边上的法兰漏了停产修法兰。维修往往要把罐子中的半成品放掉加上设备、管道、闸门都是耐蚀性能较差的铸铁、铜等制成。所以这样的管理下产量低、浪费大。平均连续生产的时间只有一星期有时只二、三天就要停工维修一次真的是“三天打鱼二天晒网”。

    财迷到工人中找了几个技术好的师傅打听一下这进口古董设备各零件的大概维修周期然后就定了维修计划。一旦停产就把维修周期差不多的零部件都修了不管它有没有坏。这样生产持续时间长了产量就高了。维修时财迷特别注意工人的人身安全再三强调安全操作。工人们觉得从来没人这么重视他们的安全的而财迷觉得这些工人的操作实在是太不注意安全了。

    工人们认为他作为工程师理论水平高不说自己动手能力也强指导工人正确操作还能讲出道理来。人又没架子还关心他们的安全(尽管觉得有些小题大做但也知道是为了工人们好)所以深得工人好评。

    尽管黄查理对财迷的维修方式不赞同认为这样把一些还没坏的零配件也换下来太浪费了。但财迷帮他算了账产品产量的增加和减少了中间产品浪费比零件的费用要低。而且还能用的零件在换下来后可再经检查、修理等下次维修时再用。

    不过财迷也现这些零部件都是从欧洲进口的实在太贵。上海本地只能生产橡胶密封圈这样的配件质量还确实比不上进口的耐蚀性低一点。零部件贵还不说这采购周期长得不得了。从到洋行订购到运到上海至少要一个多月。所以职工们养成了珍惜零部件的习惯。

    财迷住在工厂不远处的一个小旅馆。旅馆一共只有六间房他包了在二楼的一间小房间只要十元一个月。在旅馆边上的一个小饭店吃“包饭”每天只要七角钱。而财迷的月薪说好试用期一百二十元以后看情况再加。但工资是在下个月才有。张庆问他要不要预支工资财迷没要。因为吃、住的钱都不用预交店老板都说等他工资后再算。这并不是照顾财迷而是当时上海商店的惯例。如果老板敢叫客人先交钱的就像是在怀疑客人没钱而污辱了客人。看来这年头人之间互相都挺有信誉的。

    财迷住的小旅馆订了一份《申报》放在柜台。财迷每天回去都要在柜台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