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迷抗日记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二章 种水稻(2/2)
这个条件?不用你试验也知道效果了这药现在这么珍贵实在对不起不舍得让你试验。

    后来财迷也带了孩子们去过一次教堂现这些洋传教士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非常看不起大华人的。他们排斥大华的宗教只看到大华人生活中的一些陋习如缠足、纳妾、吸毒等但没看到大华人的勤劳刻苦好学;把大华人当作愚味野蛮的土人。他们以救世主自据认为大华人只有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而全盘基督化也就是“全盘西化”才能得救。

    这些人以为财迷必是很西化的人是“上帝的子民”。他们错了财迷来自二十一世纪虽然对西方有些东西不反感但绝对不会觉得大华要全盘西化。就以医学来说中古时期大华之医药远胜西方就是现在青霉素等出来之前也不过是西医在手术上强一点消炎药等方面还不如中医。当然在些后的几十年中西医注重研究提取、合成药品的有效成分慢慢又过了中医药。尽管如此还是没能完全取代中医。

    看了这些洋大人的眼光听了这些洋大人的“教诲”财迷更觉得要做点什么后代的科技产品出来以打碎这些人的有色眼镜长长大华人的志气。

    以后财迷就没去教堂了。一方面是忙更重要的是怕小孩受了洋迷信。

    财迷要上班搬家主要是孩子们自己搬的好在新家与这火烧院子相距不远。而且他们除了几件烂衣服什么的也没什么东西需要搬的。

    大囡他们安排了房间楼上二间房间男孩女孩各一间就睡地上好在是木地板。财迷一个人占了楼下一间还用砖石上架木板给他架了个床。把他的木头箱子用砖头垫高了算是床头柜。

    财迷把钱给很会讲价的大囡让她买日用品。被子、衣服厨房用具……。买了煤球炉孩子们以前是烧拾来的柴禾的为节约老是喝生水。这煤球财迷也是到了这个时空才看到并不是圆球状而是扁的椭圆球像大了二倍的桃核状。大囡尽量买旧的衣服、被子尽量地省钱。

    伙食费也交给大囡掌握。财迷规定:每天三餐每餐饭至少二菜一汤每星期至少吃二次荤菜否则他们就吃得实在太节约了。(孩子们觉得天天能吃二顿饱饭就是很幸福了!)

    大囡他们做好饭等财迷回去吃。按当时的风俗习惯他们要把最好的菜给财迷吃这与另一时空最好的给孩子的风俗习惯正好相反。

    财迷当然不习惯这个风俗结果他不吃孩子们也不吃。大家菜都吃得很少好菜更是都剩下了。最后财迷规定菜按人数平分好然后他自己先挑。他总是先挑最少的一碗这样分菜的人就把菜分得很平均。孩子们也学他都互相谦让。

    小孩多大小又差不多财迷容易搞错。妹头、妹妹的叫也不好听所以财迷就把他们改了小名男孩从大到小都叫“龙”女孩就都叫“凤”。

    大龙是刘大龙十六岁;二龙是李鸿儒十五岁;三龙是“和尚”十四岁(十五岁?);四龙是王阿平十三岁;五龙是李祀儒十二岁;排第六的是刘小龙十一岁还叫做小龙;所以最小的王阿良就叫做“咪龙”九岁。上海话中的“咪”是很小的意思。

    大囡就是大凤十五岁;二凤是刘小翠十四岁;三凤是李思诗十三岁四凤是“妹妹”十二岁(十三岁?);五凤是“妹头”九岁;最小的五囡是小凤六岁。

    这个时代的人营养不良看上去感觉比实际年龄要小一点。

    小孩都不知道自己生日有的几岁也不清楚了所以大概同年的人只好以身高来排队了。

    李鸿儒兄妹几个是最后住入到大囡家院子的一家。他带弟弟妹妹在这院子住下后经大囡他们同意在院子中的瓦砾中开出了一、二平方的几块地用来种庄稼。还把村外的一块几平方米、堆了垃圾的荒地开了出来想种点菜。

    一个村里的小地主想把这点地给要过去说这地是他的。院子里的小孩们都去帮李鸿儒吵架村里的居民都说这小地主没良心结果惊动了村里说话最有份量的刘文博先生。

    刘文博先生也是村里最有钱的一个工商地主(又有作坊又有商店还有田地)他不光判定这几平方的地算李鸿儒的还把自己的一亩良田优惠租给李鸿儒种。

    当时上海一带的地租是主造(主要的一季作物也就指是水稻)收成的四成归地主。如果是地主供给种子、肥料的一般就要缴五成的收成。但另外种的蔬菜或者多种一造麦子什么的(一律叫做副造)就不用分给地主的。而刘文博先生为李鸿儒提供了稻种又只要他四成的租就算是优惠了。

    想想二十一世纪最苦的是农民了但至少农田产量要高得多交的粮食比例也要低得多。看看这个时代如果完全是靠租地主田的农民这日子可太艰难了。

    其实国大党政府在前年(一九二七年)起推行“二五减租”也就是要各地把原来定的租一律减个百分之二十五。但好些地主并不太执行或者变相不执行如把副造收成也计入收租什么的。

    李鸿儒他们人小但种地很卖力技术水平也高去年这块田水稻亩产达到了四百斤!当时上海一般亩产只有三百多斤有的只有二百多斤!李鸿儒他们交了租还收了二百四十斤稻。

    现在这块地还是由李鸿儒他们种。今年别人早就已经种了稻了但他们的田里还是只有一点油菜、萝卜等。不是他们不想种稻而是说好了今年的种子要自己出了而他们留的种子却被吃掉了。

    这时快六月了种水稻已经晚了一点产量会差一些不过还能种。现在有财迷收养了所以他们与财迷商量用点钱去买种子。

    财迷这时想起他带在身边的一包水稻种子还没用上。这绝对比现在的水稻品种要好而且应该拿出来推广。

    财迷对李鸿儒他们说这种子是他的“科学家师傅”优选的品种亩产能有八百到一千斤(说明书上就是这么说的)。这个产量在另一时空中并不算高小k在选择种子时把这稻子可以代代传下去而不用专门育种作为要条件才选了这个低产种子。可李鸿儒他们听了这产量都吃了一惊真要能收这么多这稻种就是宝贝了。

    财迷找刘文博先生谈要把地租改成固定租金。固定租金就是不管收成好坏每年都交一定的钱或庄稼。刘先生还是好说话的定下田租是一百三十斤稻子或九元钱。

    当时种植水稻技术与财迷看的种植指导书相差很大例如说明书上说这一包种子十五斤正好是一亩田的用量。而当时人一般每亩只下七、八斤种子。什么用育秧地育秧、秧苗带土移植、密植(当时种水稻株距都很大)都是财迷理论指导李鸿儒他们照干。边上其他农民都笑话他们说从来没见过这么种田的。特别是插秧时财迷带了尺子去按书上尺寸量定了株距让农民们当笑话笑了几个月。笑得财迷都有点怀疑书上写的是不是搞错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