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日光皇帝
自从清朝初年开始一直到19年的民国时期,在大草原上的青城——归化城(现呼和浩特市)活跃着一支地方保安队伍,被当地的人们称之为保安队。历经200多年的时光里这支保安队伍在维持当地的社会治安以及保护商路的通畅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
只是很少人知道归化城的保商团确切的建立时间,大多数的人都知道在清初当时的清廷为了镇压进步力量巩固当时的地位,下达了命令给各省府州县自己组织“乡勇”,也就是后世中影视剧里俗称的乡勇兵了。
而商号密集的大城市为了维持地方治安,同时也开始招募“铺勇”,其实按照后世说法也就是私人武装,只不过特定的服务对象不是个人而是多个社会性团体,假如这些人放在后世里面人们会把这种铺勇冠以“打手”“马仔”等头衔。
只不过这个时空由兴业集团成功发起的以后,归化城当地的商业团体组织也有所改变,当时的以孙逸仙为首的国民政府为了尽快拉拢一批盟友和当时的袁世凯打对台,暗地里许诺给当地的各大商号承认其“打手”“马仔”队伍的存在,所以在民国建立初年时期归化城三仙庙的四乡耆和十二总领一致接受了孙逸仙的许诺。
只是可惜的是在其后不长的时间,孙逸仙就因为要为前清优待条例承担全部责任下台,无论是其后的总统许文东还是地下统治者徐贲都没有注意到这个边远小城。
这时发现民国高层们仿佛集体选择性失忆,同时也是为了充分发挥“铺勇”这支保安队伍的余热,使其更好的协助军警维持地方治安,时任国民卫队绥远支队负责人的张昊琦发给了这批“铺勇”一批枪支,并且开始对这支队伍进行整顿,并且颁布了属于地方条例的规定:凡规模大的商号如大盛魁、南北通顺店等商号每号必须出勤“铺勇”3人,普通商号最少出1人,同时规定了对“铺勇”的待遇:在应征期间的伙铺除每年应得的工资外,并按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额外再给予补贴。
这天一大早,归化城的城门还未开启就见到北门外一匹烈马正在一路狂奔而来,将城墙上面正准备换班休息的巡逻人员给吸引了过去,在城墙上面诸多身穿草绿色军装的国民卫队士兵的注视下,只见这匹马在即将撞到城门上时才淅沥沥一声停住了身形,只不过这匹马是停住了,而由于运动物体惯性的原因就在众多国民卫队士兵的注视下只见一个人影从马背上一头栽了下来。
“啊”
国民卫队归化支队二大队一中队四小队队长黄亮待看清仰躺在门边上人影之后就惊呼失声起来,其他众多国民卫队的士兵也都是一副惊慌的样子。
其实在严格意义上来讲,国民卫队归化支队的士兵大多数都是在当地募集起来的,而这种属于半地方性质的军队由于现有的民国交通系统的不完善,还做不到将各地兵员调派到其他的地区服兵役。
所以,当众多的国民卫队归化支队的士兵一眼望去,就清晰的看到地面上仰躺着的人身边拿着一杆三角小旗,从旗帜上大大的标记看来这人应该是大盛魁里的伙计。只不过现在这个大盛魁的伙计正满脸血污,右手手臂上鲜红一片。
于是,看到这一幕的黄亮转头说道:“刘大海,马上去报告支队长,就说北门外发现大盛魁受伤的伙计”
看着手下刘大海立正后转身而去,黄亮马上带着手下下到了城门边,只是可惜的是由于距离规定的时间还差一个多小时,所以归化的城门还是不能打开,即便是黄亮此刻就可以命令城门官开门。
在黄亮的记忆里,由于归化城的地理位置的原因使得这个地方充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既有那远在四川浙江的商人也有那金发碧眼来自异域的胡商,只不过要论起做生意他却只知道内地的几个大商号,如大盛魁,天义德,元盛德等。
而大盛魁商号是清代山西人开办的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黄亮听他的爷爷说在四十多年五十年前的大盛魁最兴盛的时期,依附在大盛魁下面的伙计,按照现在来说就是员工的人数就超过了八千多人,商队骆驼更是多达两万多头,其活动范围包括喀尔喀四大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内蒙各盟旗、新疆乌鲁木齐、库车、伊犁和俄国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
开办如此巨大资本的大盛魁的创办人并不是什么富户大商,相反的创业初期在人们看来这只是三个小贩。原来康熙时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中由于军队深入漠北,由于“其地不毛,间或无水,至瀚海等砂碛地方运粮尤苦”的自然条件限制,清朝批准了商人随军进行贸易。
而在随军贸易的商人中就有三个肩挑小贩即山西太谷县的王相卿和祁县的史大学、张杰。他们三人虽然资本少业务不大,但是由于其买卖公道服务周到以至于生意十分兴隆。后在清兵击溃噶尔丹军将主力部队移驻大青山时部队供应由山西右玉杀虎口往过运送,他们三人便在杀虎口开了个商号称吉盛堂,直到康熙末年改名为大盛魁,而这就是大盛魁商号的创始经过。
创业初期的大盛魁资本并不是很雄厚,由于大盛魁采取的对购货订货很有用的一套办法,举凡买大宗货合价300银两以下的一律现银交易,用不驳价表示厚待“相与”。
但如果在交易中发现价高货次的情况则直接取消对方供应商的身份,大盛魁的这种做法使得他名声在外,这样一来也就是无人敢来骗它。对于手工业品订货,凡选中的手工业户世代相传后也不随便更换加工户。甚至当手工业户资金短缺周转困难时便借垫银两予以扶持,就这样大盛魁取得对这些加工户的手工业产品的优先购买权。
直到大盛魁一发不可收拾之后的资本十分雄厚,传说其资产可以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铺一条从库伦到北京的道路。所以在归化城里面长大的人心目中,这座商号不光代表着一个传奇,更多的是代表着能够映照出归化城勃勃生机。
其实大盛魁的总号最初设在乌里雅苏台只是在后来又迁驻到了归化城,一开始经营的基本地区是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在乌、科两地柜上的店员在柜上干过三年学会蒙语以后,就被分配组成若干小组到草原各帐篷售货。
基本上的分组是一个店员外加再雇一个蒙民,然后这两个人骑两只骆驼另外用两只骆驼驮货,具体贩运的商品有砖茶、生烟、洋布、斜纹布及针线之类的走串蒙古包送货上门。夏天卖了货后换成羊马,冬天卖了货后换成皮张。
在同治这一时期大盛魁的领导人看到茶烟销路好,于是为了适应蒙民的口味和运输上的便利,便积极与茶商烟商一起制出名牌“三九砖茶”和“祥生烟”。并且做工越做越精细越做越定型,于是其产品自然颇受蒙民欢迎。
大盛魁从全国各地贩运商品到蒙古销售的货物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是随时在归化城市场上采办,这样就养活了整个归化的五分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