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抗日1937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七章 哭泣的村庄
    古人云"山川都会",是指在那些既有山地险要可以凭恃,又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的地方容易形成战略要地。

    山西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称山西"表里山河,称为完固","因势乘便,可以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也"。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太行、吕梁、恒山、中条四山环绕周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素有“华北之锁钥”之称,是华北天然堡垒。

    因此,山西对河南、河北以及陕西的关中地区就处于居高临下的地势。越过山西高俊的群山,足以俯瞰三面,直通向中国的腹地,华北大平原。

    正因为山西具有如此重要战略地位,以至于中国历史上曾有19个王朝或政权在山西境内建都14处。其中,山西建都政权最多的古都当属省会太原市。

    民间传说,全国共有三座龙城,即广西柳州、河南濮阳和山西太原。所谓‘龙城’,就是能够成为真龙天子的地方,也就是成功登基成为皇帝的地方。而与另外两座城市那些美丽的传说不同,太原才是凝聚着王者之气、成就帝王霸业的龙兴之地,正由此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真龙天子被当之无愧地誉为龙城。汉文帝将太原称为"龙潜之地",而另一位乱世枭雄则视太原为"霸府",他就是高欢。这个骑着岳父的战马参加镇军的穷小子在南北朝军阀混战的烽烟中脱颖而出,最终凭借晋阳左右北魏朝政,奠定了北齐基业,被他的子孙尊崇为高祖神武皇帝。

    山西具有如此重要地理形势,自然也就成为了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基于其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地位,使得历代王朝很重视对山西的经营,在那里构筑关隘,储备军粮,屯驻精兵。国民党晋军从1935年起,即开始在山西大规模构筑国防工事。

    平津失陷后,华北日军沿平绥路西犯,进犯晋、察、绥,并把战略进攻的重点指向山西。

    中**队若能固守山西要地即可对侵入华北平原之敌侧背造成严重威胁。而日军为确保对平津地区的占领,解除侧背之忧,图谋进一步南侵,也力求控制山西。

    于是山西就成为了两军必争之地,一场麈战势在必然。

    而省会太原扼正太路、同蒲路之交会点,为控山带河之重镇。北部有忻口为其屏障,外有娘子关、平型关、雁门关等内长城隘口连接环卫。中**队如能守住这一战略地带,就可以确保山西,威胁平津日军侧背。

    然而本应坚固不摧的国防工事,却由于**内部的**以及派系争斗,变成了胡乱堆积的‘豆腐渣’工事,再加上阎锡山的畏战,造成手下军队不思进取,战斗力低下,何以能够抵挡号称‘皇军之花’的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军和有着‘钢军’之称的板垣师团的攻击。

    历史上记载,9月1o日,日军攻占阳高和三千户岭,天镇失去屏障。日军占领天镇等地后,即调集主力围攻大同。阎锡山下令弃守大同,集中兵力在内长城一线设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