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1章亚洲决心(上)
天空中飘扬着细碎的雪粒,落在地上,堆积起一层薄薄的积雪,地面有些滑,行驶在道路上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都走得很慢。(牛文~网看)
几辆停在东交民巷的外务部轿车终于启动了,载着外务总长顾维钧离开了美国大使馆,并很快离开了东交民巷。
坐在车里,顾维钧琢磨着刚才美国大使对他说的那些话,那些话里带着明显的威胁,不过顾维钧倒是可以理解美国大使的愤怒,也理解美国政府的愤怒,而这种愤怒都是由亚洲联盟的01号决议以及随后展开的“亚洲决心”军事行动所引起的。
从1944年1月5日零时起,亚盟安全部队就开始执行01号决议所通过的“一切必要的军事行动”,用武力开始从美国手中“接管”菲律宾,这种接管行动当然不是和和气气进行的,美**队既然不愿意主动撤离菲律宾群岛,那么亚盟安全部队也就只能采取武力驱逐的方式请美**队离开,也就是从1月5日起,以中国国防军为首的亚盟安全部队就与驻菲律宾的美**队及其控制下的菲律宾政府军展开了战斗,马尼拉等城市也遭到了亚盟空军部队的轰炸,美国驻在菲律宾的陆军、空军、海军部队均遭到沉重打击,截止今天,也就是1944年1月15日,这场代号为“亚洲决心”的军事行动已经进行了整整十天时间了,亚盟安全部队不仅实施了空降作战,而且也在棉兰老岛实施了陆军部队的大规模登陆行动,一共有十五万亚盟军队进驻棉兰老岛,实际上,现在的棉兰老岛已经完全控制在亚盟手中,而当地的美军部队大部被歼灭,少数窜入丛林,已经不可能影响到棉兰老岛的形势了。
面对如此暴烈的“亚洲决心”,美国的国会坐不住了,美国的民间舆论沸腾了,美国国会甚至因此召开了专门的听证会,要求美国总统出席会议,无奈之下,美国总统罗斯福只能坐在轮椅上到国会出席听证会,面对议员们的质询,罗斯福总统身心疲惫的告诉议员们,在目前的局势下,美国只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立即撤退驻菲律宾的美国武装人员,另一个选择是立即向亚盟的所有成员国宣战,毕竟,亚盟的01号决议是亚盟这个亚洲集体防御组织共同通过的,它不止是由中国一国进行背书,它的法律地位由亚洲联盟的所有成员国集体背书,是集体意志的反应,如果美国政府因为亚盟01号决议而向中国宣战,就等于启动亚盟集体防卫义务,美国必须做好与整个亚洲作战的准备,也正因此,美国总统指示驻菲律宾美军司令,采取“合适”的战术,避免重大损失,所以,棉兰老岛失守了,马尼拉也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
亚盟通过01号决议是在1944年1月1日,而亚盟安全部队发动进攻是在1944年1月5日,中间隔了四天时间,这个时间是亚盟专门留给美国政府的考虑时间,而美国国会在当时拒绝了和平撤退驻菲律宾美军的建议,那么也就不要责怪亚盟攻击美**队了,这与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行动在性质上截然不同,亚盟安全部队的军事行动不是偷袭,而是事先给了驻菲律宾美军警告,但是美军无视这一警告,自然也不能说遭到了亚盟的突然袭击。
严格的说,美国建国一百多年以来,还是头一次面对这种局面,这一次,美国的对手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洲际军事集团,虽然该军事集团的多数成员**事力量弱小,但是它们的团结却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信仰之下,即“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
实际上,自从德国对美国宣战之后,美国政府也正在努力的整合美洲力量,发展一个“泛美军事集团”,以捍卫“门罗主义”,从某种角度来看,美国的做法与中国的做法有些相似,但是不同的是,美洲多数国家的独立都与美国无直接关系,可是亚洲多数国家的独立都是中国的功劳,也正因此,亚洲门罗主义要比美洲门罗主义“高尚”得多,美洲国家普遍怀疑美国建立泛美力量的“真诚”,可是亚洲各国却对中国对它们的解放感激涕淋。
在国会听证会上,美国总统罗斯福特意强调了一件事,那就是,当美国政府接到亚盟关于01号决议的正式通告之后,美国政府曾要求国会讨论此事,但是美国国会却傲慢的拒绝了亚盟的这一“最后通牒”性质的通告,换句话说,在美军驻菲律宾武装部队遭到攻击这一问题上,美国国会应该与美国政府共同承担责任。
美国总统的讲话在国会里激起强烈反应,一些美国国会议员甚至威胁要发起总统弹劾案,如果不是因为美国正与日本、德国、意大利在进行战争的话,或许这场总统弹劾案已经在进行了。
最终,美国国会没有发起总统弹劾案,但是议员们却发起了另一个动议:是否立即向亚盟宣战?
经过激烈辩论,美国的国会议员们最终达成妥协,决定在正式表决之前,再与亚盟进行一次接触,重要的是与中国进行接触,毕竟中国才是亚盟的实际领袖,亚盟的决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其实是中国政府的意志。
也正因此,美国政府指示驻华大使,向中国政府递交一份外交文件,要求与中国方面就菲律宾地位问题进行协商,以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尽最大可能避免一场全面战争。
今天顾维钧之所以赶到美国驻华大使馆,也正是为了此事,他以中国外务总长的身份亲自向美国驻华大使转交一份中国政府的回应文件,而在这份文件里,中国政府同意与美国政府就菲律宾问题进行高级别的协商,但是同时也提出了一个进行协商的“必要条件”,那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