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疲于奔命。与此同时杨继
上柱国,志得意满,每每与赵炎对阵,都想要一举将,以彰显自己的勇武,殊不知赵炎已经布下了陷阱等着他来上当。
原本按照赵炎的计策,可以一举将杨继业击溃,并且乘势拿下扬州,令南齐亡国,然而事与愿违的是,本不应该出现在扬州的两支人马突然出现,打乱了赵炎所有的计划。由陈俊、御天公主亲自率领的两股人马在扬州配合杨继业,一举将赵炎大军击溃,逼得赵炎退守黄州,负责断后的鲁大壮当场战死,所幸用来歼灭杨继业的陷阱起了作用,阻挡了这三股人马,令赵炎可以顺利的收拾残军,在黄州一线布置防线,将敌方挡在了扬州境内。
原来洪峰之所以不驰援扬州,主要是他亲自给陈俊和御天公主写了两封信,信中指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迫使陈俊和御天公主不得不带领人马南下扬州,驰援南齐。正好此时北方出现了百年难得一见的冰冻天气,大雪将道路堵塞,令黄烈等人马无法动弹,这才使得陈俊和御天公主能够放心的带兵南下。
然而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做为整个攻伐南齐之战的策划者段冰组织这么多人马攻打南齐,与洪峰对阵,双死伤多达四十万等等这些只不过是一个诱饵,他真正的目的是东部联盟的燕州、益州、漳州和琼州四地。这一目的除了段冰本人、军机处众臣、黄烈、白义等人以外。其他人一概不知,而赵炎则是第一个从陈俊和御天公主突然出现在扬州这一情况,而察觉到不对劲地人。
赵炎非常清楚有水师都督甘池和两头巨型龙蜥把守的天江绝对不可能让这两股多达六十万的人马通过,他们之所以能够顺利通过天江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甘池和两头巨型龙蜥都被从琼州和扬州之间的水师营寨调开了,能够随意调遣水师都督甘池和两头巨型龙蜥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段冰。虽然不明白段冰要做什么,但是赵炎还是竭尽自己所能将陈俊和御天公主拖在了扬州的战场之上。
北方,就在陈俊和御天公主率本部精兵南下之后。早已被人淡忘的南北燕王在门下谋士的引诱下突然组织自己地数千门客,陡然动袭击,一举将御天公主的死忠之臣漳州节度使徐猛擒杀的掌握了漳州和燕州两地,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的权力。然而还没等他们**坐稳,早已受命在燕州边境集结军队的白义以两州内乱无人主事为由。杀入燕州。另一方面黄烈也将早已调集好的军队地攻入益州,在短短的时间内,攻克了与汴京雍关相对的小雍城,彻底的断掉了汴京跟外界的一切联系,令大秦汴京成了一座孤城。而天江之上,甘池的水师已经封锁了琼州段的水路,两条巨型龙蜥则在天江中下游的水底来回游走,不准江面上出现任何船只。
在燕州虽然北燕王亲自率军抵抗白义的万骑军,然而白义却丝毫不跟北燕王做正面对决。利用自己对燕州地形的了解,四处侵扰一些小城池。一点点地消耗掉御天公主辛苦建立起来的军力。这一种近乎无赖地打法,使得北燕王空有满腔战意。却丝毫没有地方施展出来,只能追着白义**后面收拾残局,令他不时的破口大骂白义地龙镶中郎将名不副实。
白义也不管北燕王如何漫骂,更加不顾及自己名声,依旧我行我素的游斗着,一点点的挑起北燕王的火气,并且也将坐镇漳州的南燕王引到了燕州境内。当南北燕王全都率军围剿白义之时,白义故意做出败退的样子。将南北燕王引到了燕州最大的河流剑河附近的小平原上,然后做出与之决战地假象。在当天晚上。他便命人掘开剑河河堤,将剑河之水全部放出,瞬间淹没了地势较低的燕王驻地,四十万南北燕王大军毫无抵抗地被冰冷的河水淹没,附近七个村庄全都浸泡在河水之中。一个时辰之后,白义不费吹灰之力,将南北燕王的势力全部冻死在河水之中,其中还包括数万留守村庄的平民百姓,至此之后,白义毒将之名不禁而走,人人为之惊惧。
相对于白义轻松拿下燕州和漳州两地,位于南边的黄烈就打得非常辛苦了,驻守益州和琼州的人马全部都是追随陈俊多年的老兵老将。陈俊这次虽然出兵南齐,但是却有感不安,所以没有将自己真正的精锐带走,让其留守两地。对于这些坚守死战的军队,用任何计策都是徒劳无用的,黄烈只能凭借自己军器、战力以及兵力的优势,用强攻方式,一城一地的将其拿下。
所幸黄烈麾下李昊、文霖、曾辉及高巍等将领无一不是当世良将,所率军队也是段虎麾下仅次于兽骑兵和捍死诸部的强兵,加上在他手中握有工部最新制造的攻城器械,益州和琼州两地的城池丝毫无法给他带来任何阻碍。反而是攻陷城墙之后,清剿城内残军给黄烈带来的颇大的伤亡,高巍、曾辉都在清剿残军之时,被人偷袭受伤,攻克城池的时间也被拖得很长。最终黄烈采纳了李信的建议,任何做城池攻克以后,如果残军依旧躲在民宅中顽抗的话,便放火焚城。黄烈这种不惜背上骂名也要尽快结束战斗的方法,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焚烧了三座城池之后,其他城池在攻破之后,即便残军不愿意投降,也会被他们认为要誓死保护的城中百姓揪出来,献给黄烈大军,以换取活命的机会。
在黄烈的一系列强攻之下,益州、琼州各地溃不成军,陈俊留守在两州的军队最终退守到了琼州东南角、天江出海口的龙口城。对于这最后的残军,黄烈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只围不打,日夜命人劝降。然而三万六千多名陈俊残军断水断粮的困在龙口城三天后,全部自尽,无一人投降黄烈,史称这三万六千多人为龙口忠烈士,后人也在此建庙立祠,纪念这三万六千多名忠烈之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