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镇余部的叛乱。
黄得功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刚才细微的嚓嚓声越发清晰,他甚至看到一个屏凤稍晃了一下,黄得功并没有扑向皇帝,他跪了下来:“皇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只是难道皇上就只凭广昌伯与东平伯支持借虏平寇就要杀之,那兴平伯、马阁佬、高阁佬、刘御史等人又如何,如果单杀此二人,皇上如何服众,还请皇上三思。”
见黄得功跪了下去,王福心中一松:“朕当然不是单凭他们支持借虏平寇就要杀之,这两人遇贼不进,杀良冒功,盘剥地方,视百姓如寇仇,毫无忠义之心,他们这是动摇我大明的根基,把百姓推向清虏,单凭这一点,朕杀他们也不为过,何况刘良佐有一弟早投降清虏,焉知刘良佐没有与清虏取得联系,单等清虏南下他便要献地献民?”
黄得功听得哑口无言。后一条皇帝只是猜测。前面几条却是实实在在地罪名。若是太平时节。这两人地头早被朝庭砍了。可是若说杀良冒功。荼毒地方。高杰做地并不比两人少。为何皇帝却不提高杰。
“你在想朕为何不杀高杰吧?高杰亦该杀。只是朕念他杀贼有功。给他一条改过自新地机会。如果他依然不改。那就别怪朕没给他机会了。”
黄得功默然半响才道:“皇上对微臣又如何处置?”
“爱卿放心。你部素来军纪严明。并无杀良冒功之事。与清虏。流寇作战。每每奋勇争先。一步步积功到靖南侯。朕必倚为干城。若能收复北方之地。他日青史留名。必不在唐汾阳郡王之下。朕也不会吝啬王侯赏赐。”
汾阳郡王指地是郭子仪。此时大明江山比起唐安史之乱更加险恶。安史之乱时。大唐虽然由于太平已久。朝庭无可用之兵。只是天下民心依然在唐。而眼下大明。不但无可用之兵。而且人心思动。实在到了危险万分地时候。
黄得功当然不知道皇帝此时心中其实打着逃跑地主意。若黄得功真有郭子仪地本事。将清兵挡住。不要说郡王。就是亲王皇帝也不会吝啬。
大明开国以来还没有封过异姓王,对于封王的诱惑,黄得功不置可否,先别说恢复中原,能不能保住这半壁江山都成问题。
大殿外,刘良佐、刘泽清、高杰三人互相瞪着大眼,已是等得不耐烦了,他们得到小黄门的圣旨还以为皇帝只是召见自己一下,没想到却是三人撞在了一起,听到皇帝单独如见黄得功时,更加不满,若不是担心刘良佐,刘泽清两人会在皇帝面前说自己坏话,高杰差点要转身就走。
刘良佐与高杰同出于李自成帐下,本人两人应该有共同语言,只是高杰为人高傲,看不起刘良佐这种滑头,刘良佐同样看不起拐带主公妾室的高杰,他们之间的关系反而不如与刘泽清的关系。
…………………………
第二更到,求推荐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