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四十九章 各取所需利非金(上)(2/2)
者称赞不已。

    只有刚刚解开那日适问他的三个墨者一人一升饭问题的辩五十四和适开了句玩笑。

    “适,上回你随口编造奚仲的事,已经让公孙泽不快。如今又编造仲尼的事,等过几日这些人把这里发生的事传过去,他定要来找你。你总不好又这是籍设之推吧?仲尼可是三岁就丧父啊,他父亲怎么能看看他到底是单眼皮双眼皮?”

    适当时也是笑个不停,想到后世常用的编造名人名言的故事,心凡事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这种随口编造名人行为的话不能再了。

    墨子倒不在意,此时村社之人只知仲尼之名、不知仲尼之事,这样的事也没什么。若鸡豚狗彘,哪里比得上一个名士叫人容易记住?

    他是相信适的志的,正如他经常举的辩术的例子:一个人一生只见过白马,于是认为白是马的特征。但实际上马的特征并非如此,而是需要总结出来寻找共同点、分出不同点。

    适举的大显、显的例子,不是白马那样的孤证,因而可以被认为是正确的。

    墨子当然不会在乎公孙泽怎么想,反正儒墨两方的仇怨早已结下,就算这件事传到公孙泽耳中,公孙泽再想来找适的麻烦已经不易。

    当时既到公孙泽,又到仲尼,便自然想到周礼,便又起了如今晋之三家邀人会盟的事。

    墨子是看得透彻的,齐国大乱,各国均想咬一口,不准一场波及数国的大战就要爆发。

    秦国与楚交好,咬不到齐国,肯定会趁机去咬三晋;齐国还在商丘的北方占据着贯丘,对齐国来是块飞地,但插在宋国陶丘附近,这是三四年前齐国从卫国手中抢来的。

    司城皇的封地很多在陶丘附近,按照利益去看,司城皇很可能希望趁着齐国内乱三晋伐齐的机会,拿下贯丘。

    但墨子实在没想到司城皇想要的不止如此,还希望趁机借用三晋的力量来对付宋公一脉,更没想到适手中的那些种子会成为嘉禾,借用当年唐叔虞封晋的事来一场符合命的分封。

    他总谈非命,不信命,因而在分析这件事的时候就根本没往这个方向想。

    数十墨者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许久,也没有想明白司城皇要那些谷米种子有什么用,适也没有想明白。

    但适早已坚定了把一些种子换钱的心思,因为墨家实在是太穷了。

    墨者倒是有自己的工匠作坊,也能生产武器,但是这些武器从来不卖,而是只用来守城,所谓行义。

    若是卖了,那就算是给不义之战提供武器,这是违背墨子想法的。

    适心里却不这么想,但这时候也不好,只能用行义这样的理由,想办法给墨家弄些钱,以扩充墨家的力量。

    既然众人都猜不出司城皇为何要谷米种子,适便道:“既然不知,那就不必去猜,明日叫先生问问便知。若是用来行不义之事就不卖。但如果既不是行不义,也不是行义,总可以卖。卖的钱我们用来行义,是一样的。”

    这一点他已经服了墨子,墨子也同意,便问道:“你想怎么卖?”

    适早已想好,道:“先生,您已经看到了村社的事,先生相信按照我的那些办法可以亩产两石吗?”

    这一点众墨者之中懂稼穑之事的也都同意,更别墨子了。

    适接着话头道:“既然这样,弟子有个想法。明日,我们可以包司城皇一部分土地的税。假使他有一片地,每年可以收粟两千石,那么我们可以用两千五百石包下来。”

    市贾豚一听,顿时明白了其中关节,击掌称赞道:“适的办法好。若以什一之税的定额,是两千石。而用适的办法,却严格按照什一之数来取,可能会是四千石。如此一来,那些农户反而能得利。这正是一种行义。”

    墨子听到包税二字,终究想的深远,忧虑道:“若此事成风,墨者可以做,别人学去可不好。他既以两千石包走,心欲得利,必收四千石,受苦的仍旧是那些农夫。”

    适笑道:“先生多虑了。如今除了我墨者,谁人能以两千五百石之税得利?我们眼中的利,是行义;商贾眼中的利,是金铜。他们往来贩运,即可得利。其余贵族,全无此心,亦无此能。若包税只加赋而不改耕种之法,农夫不满,民意滔。只有我墨者如今可以适当加赋,而民用更足。日后可以教出许多会新耕种之法的农夫,传走四方,岂不大为有利于下?”

    “先生,我只怕先把这耕种之法传遍下,王侯贵族收的赋税可就不是十亩一石了。以如今下,能够秉持行义利下之心的,除了墨者又有多少呢?与其相信他们,不如相信自己。至少,我们真的可以让人得利,积微义而成大义。”

    “况且,若那地富足,众人也能相信新的耕种之法。先生既然认为君之权乃臣氓之通约,弟子便认为要在新耕种之法传遍下之前,先达成约法,定下亩之税额,以我墨者为监督,若其违约则……罚!”

    “若想言罚而能罚,便必须要有更多的人知晓志,相信墨者的规矩。积少成多、累土成山,待到通约而成,这约法中也可以全然禁止包税之法。”

    “先生有剑,故能赏罚。墨者约下之剑,弟子尚未得见。赏罚下之剑如何铸?传志之言为铜、集众人之心为炭、利下之物为锡齐,此三物我墨家均有,何不铸赏罚之剑?”

    “我于村社,有此三心之剑,故可赏罚村社;若宋国有此三心之剑,可赏罚宋国;若下有此三心之剑,便可赏罚下,谁敢不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