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张大老爷都会坐在自家门前的大树下休息,喝喝茶,抽抽烟。张大老爷和洋人是打过交道的,但一直都抽不惯洋人的卷烟,也不像其他老爷那样喜欢水烟,更加不会去碰大烟,而是像普通的农夫那样喜欢旱烟,这还是他三十几年前走南闯北跑买卖时留下的习惯呢。至于茶嘛,张大老爷倒是不怎么讲究的,只要是够浓就好,不过千万不要像洋人那样加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
张大老爷本是南方人,虽然没有功名在身,早年却也是读过些书的,闹太平天国时才举家搬到北方来,不过家道却也衰落了,只好投笔从商,辛辛苦苦打拼几十年,总也还算是小有成就。张大老爷是不准备再回南方了,他觉得起家的这巨野县是块风水宝地,也不想再挪窝了,便在离县城不远的张家庄买了百十亩地,做起了田舍翁。张大老爷还有三个弟弟,虽然张家世代书香门第,但他这三个弟弟却全都不是读书的料。老四好拳脚,功夫练得有模有样,却连一篇最浅显的文章都做不出,不过倒也亏得老四功夫了得,不然他们这一大家子人也不可能平平安安逃到北方来。老四为人很豪爽,好结交朋友,为人又讲义气,江湖上很有些人缘,他常年跟着大哥四处奔波,是张大老爷做买卖时的好帮手。老二和老三读书不成,很早就跑到上海做了买办,整天跟在洋人后面出出入入,倒也曾攒下一笔不小的财富,可是前几年和胡雪岩一起经营蚕丝,梦想捞一笔狠的,结果胡雪岩被洋人算计了,他们也赔了老本,去年胡雪岩死了,哥俩眼见财无望,日子却一天天艰难起来,在上海眼看着混不下去了,便灰溜溜地到北方来投奔大哥。从前张大老爷落魄时曾去上海投靠,换来一顿奚落,自然是顶看不上老二和老三的为人,但终究还是亲兄弟,他们做得了初一,张大老爷却做不得十五,虽然心里并不高兴,也还是收留了他们,只是顶听不惯他们的洋径浜英语。
张大老爷也和洋人打过些交道,可是向来都不喜欢洋人。幼年时洋人带来了鸦片,据说是一种不错的药,却被洋人搞成了毒害,他亲眼见到有人就吸得倾家荡产,年轻时的太平军据说也是以洋教起的兵。朝廷是被洋人给打怕了,要地给割地,要银子给陪银子,听说万岁爷的圆明园也是洋人给放火烧了的。张大老爷不喜欢洋人,却不讨厌洋人的东西。他从前去过湖州,知道那里的七里丝好,可同样的七里丝,洋人的绸子却要好得多了。堂屋摆着个德国的大钟,走得就是准。光绪四年的时候,张大老爷去了趟天津,正赶上道员朱其昂设立贻来牟机器磨房,使用蒸气机磨面,那叫一个快,可听说这蒸气机也是洋人的。张大老爷自己也是经常经营些洋玩意儿的。
不远处,张大老爷的小儿子张文英才吃罢了晚饭,正和几个同龄的伙伴嬉戏打闹,童趣的声音传来打断了张大老爷的思绪。看见儿子,他不由地摸了摸胡子,脸上浮出微笑。
张大老爷的儿子也不算少,但却一个又一个的夭折了,只剩下这第六个,也是最小的一个,光绪五年立秋后一天生的,如今才不过七岁。光绪五年,张大老爷还记得那一年有个叫崇厚的大官和俄国人签了个条约,让朝廷吃了大亏。张大老爷的消息算是灵通的了,可他知道的大事也就这么多了,甚至那个叫崇厚的大官究竟是个什么官,签了个什么条约,让朝廷吃了什么亏,他就不知道了,他更加不知道那一年还生了不少大事,日本吞并了琉球,改名叫冲绳县,一个叫爱迪生的美国人明了电灯,从此夜晚不在黑暗,就连爱因斯坦和斯大林这样鼎鼎大名的人也是在这一年来到人间。不过后来倒是听说那个崇厚虽然被判了斩监候,但花了三十万两银子也就放出来了,降了两级又去做他的官了。张大老爷想,大约是因为这个崇厚是个旗人吧,要是换了个汉人,只怕直接就给斩了,连那个监候都不会有的。
这些年来张大老爷总是白人送黑人,不过这仅剩的一个儿子他还是十分满意的,他年轻时曾听老人说过“龙生一子镇九江,猪生一窝尽吃糠”,他相信这仅剩的一个儿子不会让他失望。说起来这孩子不仅长得眉清目秀,而且聪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