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风之后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662.诱降(2)
    >

    搜索“文”就能找到我p:/.b.

    孔祥熙跟日本外务省的联络只不过是武汉方面对日秘密媾和的途径之一,出于对外务省是否能主导军部的行动尚存在疑虑,蒋中正还通过了其他的渠道与日本军方取得了联系,其中就以萧振瀛与曾经担任北平特务机关长的和知鹰二中佐之间的谈判最受其重视。[本书来源

    4月26日,蒋中正听和知将到汉口活动,便与智囊、《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商谈,对张表示:“观察倭寇在华之权益与设施,岂能随便放手还我乎?若无重大变化与打击,彼决不罢手。一般以为和知来求和抱乐观者,实未究其极也。”

    5月1日,蒋中正自贵阳返回汉口,主持高级军事会议,会议上军令部率先汇报了当前山东、山西战局,随后军训部做关于后备补充兵员训练及其充实一线部队的报告,与会的政治部、后方勤务部也做了相应的汇报,最后军事会议做出了利用日军陷入华北的时机加快部队整补、积极开展敌后作战与各战区正面规模反击的决定。

    正是在这次军事会议之后,蒋中正听取了相关方面对和知鹰二活动的报告,由于和知的条件首先就是“恢复丰台事变前原状”,这是武汉方面求之不得的梦想,自然勾起蒋的兴趣。于是蒋中正亲自拍板决定:“倭必先尊重中国领土、行政主权之完整,并即恢复丰台事变前之原状,然后方谋停战,至于军事协定,应绝对拒绝之。”于是萧振瀛就代表蒋方与和知在香港展开了正式的接洽。

    5月10日晚12时,和知鹰二向萧振瀛透露日方愿意进行中日和平谈判的国际根本原因是希特勒最近多次电请日方与中国谋和,共同对俄,其次要原因则为日本国内困难重重,不堪应付长期战争,拟在军事优势下,以较大让步取得和平。和知还称:“板垣征四郎、多田骏等虽有远识,但日本朝野各方尚无普遍认识。此次回东京,遭遇困难必多,将拼死努力,于5月25日前以日方最后态度相告。”

    和知鹰二于5月10日离港返回日本后,于5月20日再到香港。21日,与萧振瀛再次会晤时和知宣称:“日方最高会议决定,中日停战协定可以不涉及任何其他协定,但恢复丰台事变前原状后必须有七项谅解。第一,防共军事协作及驻兵;第二,中国政府之调整、西北国防政府之取缔、消灭;第三,维持、维新组织之收容;第四,满洲国之承认;第五,中国领土、主权之尊重;第六,日、华、满经济提携;第七,战费互不赔偿。”

    虽然配合日军消灭作为自己心头大患的西北国防政府及其西北军乃是蒋系高层不无乐意之举,然而承认满洲国及驻军的要求却是武汉方面不能不做慎重考虑的,再加上此时全国民众、海外华侨与地方实力派之中高涨的反日情绪也对武汉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为此,何应钦复电指示:日方所提“谅解”,第一至四项,都是“干涉中国内政”,“若行政不能独立,无异于亡国,万不能承认,如其再提此等事,可知其毫无诚意,不必续谈”;关于第五项,日方仅提“中国领土?主权之尊重”,而未提尊重“中国行政之完整”,“是其居心仍欲亡我中国,如其有诚意,则其宣言必须言明尊重中国领土?行政?主权之完整,决不能将行政二字删而不提也”;关于第六项,中日经济提携,必须在恢复原状后方可商讨;“我方除此以外,再无其他可言”;日方有无诚意,以5月25日为期,过此即作罢论?

    萧振瀛对和谈前途却有某种乐观,原因无他,乃是由于蒋中正一直心情矛盾,举棋不定的态度让他看到了武汉方面接受日方要价的可能性。

    早在5月2日,蒋中正就曾与幕僚研究和议的弊害,认为可能出现三种状况:一是停战后日方不撤兵或不交还华北;二是西北扰乱,不听命令并以此作为动摇中央政府的有力武器;三是英美及赤俄不悦。蒋介石称这为“皆应注意”的“三害”。

    5月4日,蒋介石研究和议之“险点”,并在日记中云:“一、敌已设支那院与特务总监,岂肯轻易放弃?二、停战后敌如要求政府立刻配合向西北攻击,则应如何?三、若击败西北之后日军不予撤军,则应如何?四、我对内如何宣言?五、对死伤军民如何抚慰?此皆应待萧振瀛及和知具体办法时决定之。”

    6日,蒋又在日记云:“敌既欲求和而又稽延不决,以探我军虚实缓急之情,鬼可鄙,惯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