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北汉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四十一章 曹操之名
    这时候的曹操,可谓是整个洛阳城的名人,不要说皇宫大内,也不要说公卿百官,就算是洛阳城的小孩儿们,也知道曹操的大名,不为别的,就是因为他不畏权贵,打死了十常侍之一蹇硕的亲叔父,前文也略有交代。

    提起此事,这里面倒是有个故事。

    汉朝有一个做官的捷径,那就是举孝廉,只要能够被举孝廉,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也就是排上了队。大汉以孝治国,孝廉是当时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合称为孝廉。但是呢,在民间,对于孝廉,则是有两句流传很广的民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不久前,曹操被乡里举为了孝廉,但是他却没有和父亲分居。

    根据汉朝的规定,郡或者国满二十万人口的每年推举一人,不满二十万的每两年推举一人。曹操被推举为孝廉,证明了那些所谓清议家的确能够操纵舆论,能影响到官吏的选拔,好多得不到推举的人肯定非常嫉妒,因而用那两句民谣来笑话孝廉们。其实,在当时东汉**不堪的社会环境下,很多有才的人并不能被推举为孝廉,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领导黄巾起义的张角。

    不管怎么说,曹操毕竟在仕途上迈出了第一步,因为士人被举为孝廉后即可入朝为“郎”,而一旦为郎,则内转可以做到卿大夫,外转可以做郡守或国相,这是一条捷径,比之后世的科举制简单多了。刘备当初迈入仕途的时候,也是被举为孝廉,到舒县任县令,接着因为神断之名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机会。

    被举为孝廉之后,曹操便打点行囊,来到了京师洛阳求官谋职。他被朝廷任命为了郎,但郎不是具体的职务,也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有了级别却是没有实职,要想争取到具体职务还得做一番努力。这时候,曹操的父亲曹嵩就在朝里任大司马,但是曹操没有请他父亲跑什么路子,他想靠自己的才能办事。

    当时负责安排官职一事的是尚书右丞司马防,也就是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看过曹操的卷宗,并与之交谈之后,便让他出任洛阳尉一职。在汉朝,“令”是席官,而“尉”则是“令”的副手,如县令和县尉。曹操当然对这个官职不是很满意,想求为洛阳令,司马防笑道:“想做洛阳令,那你自己跟周异商量吧。”一句话把曹操打了,他不得不乖乖去做洛阳尉。

    按照汉朝的制度,大县设尉二人,小县设尉一人。洛阳是都城,当然是大县,所以设了北部尉和南部尉两人,曹操任的是北部尉,食俸四百担,负责洛阳城北部区域缉捕盗贼、究治不法等事。

    其实,虽然尉的职务不大,但是四百担的俸禄却是不少,但是在天子脚下,到处都是权贵,因而这差事儿并不好做。曹操后来才知道,司马防推荐他做洛阳尉,是因为两人之间的那番谈话,瞅准了他既“奸”又“雄”,正是对付流氓无赖泼皮盗贼的料。

    当时的曹操却是不知道,他心里只想,既然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一鸣惊人,在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