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六年六月,继皇太孙驻停苏州整肃大明水军的消息之后,又传出一个惊天的消息,当今大明储君竟要在苏州兴办义学。
为什么说是义学呢?在苏州府早有府学、县学等官府办的学校,而皇太孙办学却是没有将其混淆在其中,只是在城外西北虎丘山附近的七里堤购置了大量地皮,择日开工。
兴办书院之开始的想法,景清他们看到苏州城内废弃的园林颇多。就建议太孙殿下选择几个修葺后就可以使用,但是得到了朱允炆的否定。
原因是苏州内废旧的园林虽多,但是也算是有主之物。只是主人大都被朱元璋放逐了。他不愿意办学明明是好事,却落得个侵占民产的名声,那样不利于今后收拢人心。更何况对于那些废弃的园林他还另有用处。
所以,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在城外重新选址建设。至于资金方面,一万两虽然远远不够新书院的建设费用,但是朱允炆一点也不担心,因为办学这件事情急不得,他把风声先放出去,重建是为了告诉苏州人,朝廷要善待你们。
朱允炆计划在姑苏山下建设两所大型义学。最少可以容纳两千名学生学习的书院,这两所学院中,其中一所是属于蒙学教育。另外一所取名“六艺书院”,是专门来资助贫寒士子学习的书院。
接受刘三吾、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六艺书院的宗旨以朱熹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以孔子六艺为主。修习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皆通,并通过书院组织的考试直至合格,于文凭推荐于太学肄业。另外,朱允炆为了打破十年寒窗只为官的传统,建议六艺学院除了六艺之外,另外加设律学、武科、农科、商科、冶科、水科和匠科等等,除了律学和六艺并存之外。其余学科皆为选修,学生可以随意学。不过想拿到六艺学院的文凭,至少要有一门选修科目通过。这样做无非也是想士子在仕途无望之后,有个养家活口之道。
而后,朱允炆出通告,但凡家在苏州,又被迁移至临濠或者别处的士绅,想回乡祭祖归宗者,可捐资六艺书院,皇太孙可视其功德,报于朝廷,授予“国士”称谓和金牌,并铭刻其名于书院的影壁之上。凭借金牌可以定时回乡祭祖,一枚金牌可以送两名族内子女至六艺书院就读。国士见知府以下官员可免跪,其子孙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消息放出去后,苏州乃至大明一片哗然,当然,对于文人士子来说,这是一个千秋功业。在大明建国之初,皇上信奉的是“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在一段时间内,大明全国书院一片颓废。
于是各府、县均有学校,京城鸡鸣山下,有国学,科举进士及第者多为国学出身。各府学每年向国学推荐学生,府县幕佐散职也多出自官办学校。朱元璋认为北方沦陷于外族之手太久,人鲜知学,还特地派遣国学优秀生分散到各地教书。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