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为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五卷 权倾天下 第六百二十二章 改制
    第五卷权倾天下第六百二十二章改制

    “加多少合适啊?”皇帝一时mí糊住了,下意识地问。

    “县官一年以三百石为宜,大县可以至五百石。此外,大县要设县丞、主薄、县尉、都是二百石的长吏,每县,按中央六部,可以设曹治事,年俸百五十石,各曹之下,再设佐吏、书佐、循行、等辅吏,年俸数十石到百石以下。每县根据乡里人户数来置官设吏,每十户供养一个小吏,二十户供养一个辅吏,五十户供养一个长吏,而县官一年的俸禄,不过百户的赋税就够了。”

    明朝的俸禄制度也很húnluàn,主要是,皇帝有时候善财难舍,喜欢耍无赖。

    按国初的制度,是以粮食和布匹来算工资的。一品官每月支米八十七石,一年是一千零四十四石,这个工资标准,用后世顾炎武的话翻成白话来说就是:从来他娘的没见过这么低的工资标准啊

    事实上,确实低了。

    汉朝的丞相和御史大夫是万石,就算是一个郡太守,也就是明朝的知府,年俸也是标准的不折不扣的两千石。

    除了工资,还有带薪水的长假,而且汉朝郡太守还有自己的少府,郡内山川水泽所出,就是太守除了工资外合法的收入。当然,这个收入太守一般会用来贴补郡中用度,用来作sī人的赏赐,jī励属官什么的。也有少数直接落袋,人家也不能说什么。

    到了离明朝不远的宋朝,那更是士大夫的乐园,工资高,福利好,允许公开狎ji**,明朝的官员和宋的士大夫相比,真的差太远了。

    所以明亡后,书生殉国的少,而宋之亡,最少还有十万人滔海而死,宋之待大臣,确实是中国诸朝中做的好的过份的一个。

    至于大明的地方官,实在就是太苦了一些。一个七品县官,说起来是一县之主,年俸标准是九十石大米,如果是稻子打成精米来实额发放,实际上这个工资是普通人的年收入三倍左右……但实际上朱皇帝连这个标准也没有达到,洪武年间,皇帝luàn发宝钞,朱元璋以为写上名字的纸就算钱了,皇权至大,反正以杀人来推行就是,但经济规律不是权力可以左右的,宝钞在洪武年间就连年贬值,到正统年间,一万贯宝钞也就抵一千文铜钱的价值。

    到了海瑞当县官的嘉靖年间,宝钞连一千文钱也换不到,但海瑞的记录里,他的工资实领是年俸十二石米,二十七两银子,还再加上三百六十贯宝钞。

    可想而知,海瑞领到那擦屁股也嫌硬的宝钞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一家十几口人,十二石米加野菜勉强够吃,二十来两银子要负责全家老小的吃穿用度,再加上看病,买书等额外的支出,当然,盐、茶这一类的支出也是必不可免的。

    海瑞这个真正只凭工资过日子的主,日子过的有多难,那就可想而知了。老母过生日买两斤ròu,成为全国俱知的豪气举动……不得不说,朱元璋定的工资标准实在是太低太低了

    而且,就算这么低的工资标准,历代皇帝还经常搞事,有时候用棉huā抵粮食,有时候用香料,苏木,文官们好歹在名义上还能领齐,现在武官和小兵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实额发放俸禄了。

    京师武官算是好的,十石的月俸能领到三四石,外省武官,几个月领一两石的都有。

    在大明能成为士绅阶层的一份子,本来就付出了更多的艰辛,一个举人的出现,往往是一个家族几代努力的结果,结果是当了官还得挨饿,成了精英过的还不如一个马夫……官员们如果不化身为狼,那才是一件值得奇怪的事

    “这个,似乎太高了吧?”皇帝的态度是根本不必奇怪的。他就是经常拖欠武官工资,恶意欠薪,甚至根本不给薪水的老板,除了勋戚和太监,能从他手里nòng到好处的还真不多。皇帝对太监很大方,正统年到现在,一赏几万引的盐引是常有的事,赏给上好的田地也是经常的赏赐,在正统到天顺年间,太监们对盐茶引制度的破坏是惊人的,皇帝对家奴的大方直接造成了土地兼并和盐茶引的败坏,而他对下头官员却从来没有这种好心,拖欠是经常的,不发是可能的,用点香料苏木什么的抵工资,要么就是破布发两匹当银子,皇帝干这种不要脸的事也是经常有的,这会儿指望皇帝能高高兴兴的给下头的文武官员们涨工资……这根本也是不要想的事。

    事实上,皇家的态度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