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畿辅震动,诏天下勤王,各方将领自
明末风云朱由检剧照(20张)保不暇,逗留不前,独秦良玉慷慨誓众,率翼明捐资济饷、裹粮率师;袁崇焕昼夜兼程,驰援京师,并收复永平四城。后被崇祯帝以诛杀毛文龙、己巳之变护卫不力以及擅自与后金议和等罪名。1630年:春,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对农民军剿抚并用,部分农民军流动至山西。十二月,加派“辽饷”153万余两,合原加派“辽饷”共计680万余两。1631年:正月,赈济陕西灾民,定议对农民军实行以抚为主的政策。1633年:农民军大批度过黄河,进入河南地区。1634年:正月,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主持围剿河南、陕西等处农民军。1635年:正月,农民军克凤阳,掘皇陵。明廷调集各省精兵7万余在中原进行会剿。八月,以卢象升为总理,与洪承畴分责东南、西北的剿除农民军战事。十月,下罪己诏。1636年:秋,张献忠、罗汝才部进入四川,攻克大批州、县。1638年:张献忠部接受明军招降,李自成部遭明军围剿,损失惨重,仅余十八人。农民军势力一时低沉。同年,清军犯境。1641年:正月,李自成部复振,攻克洛阳,杀福王朱常洵。1642年:新年,揖拜阁臣,再图振兴。二月,李自成部在襄城大败明军,杀陕西总督汪乔年。三月、四月,松山等城相继破,洪承畴被俘,降清。五月,李自成部三围开封。七月,皇贵妃田氏病故。1644年4月25日夜(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夜):自尽殉国。
崇祯帝位
崇祯即位之初,这个16岁的少年以雷厉风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贤。民间欢呼不已,称颂他为“圣人出”(《五人墓碑记》),然而明朝庞大的文臣集团对君权的限制,使这个末代帝王无能为力。他的一生在不断的为了国家奋斗,也在不断的与文臣集团对抗挣扎。据有的史学家分析,崇祯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崇祯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却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崇祯十七年五月初六日,多尔衮以李明睿为礼部侍郎,负责大行皇帝的谥号祭葬事宜,李拟上先帝谥号端皇帝,庙号怀宗,并议改葬梓宫,后因已葬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贵妃园,不必改葬,改田贵妃园为思陵。顺治十六年十一月,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数不称宗”为由,去怀宗庙号,改谥庄烈愍皇帝,清代史书多简称为明愍帝。思陵神主题为: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当为清代所加谥号的全谥。另有书作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或果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改庙号钦宗等,又有作庙号烈宗,谥号正皇帝。南明安宗之大臣张慎言初议崇祯帝之庙谥号为烈宗敏皇帝,顾锡畴议庙号干宗或正宗。,但不被采用。最终在崇祯十七年六月定先帝谥号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弘光元年二月丙子改是上庙号毅宗。唐王谥为威宗。
轶事典故
与明朝国祚休戚相关,皇太子和他的两个弟弟的下落,成为明清鼎革之际引人注目的焦点。在兵荒马乱的改朝换代之际,缺乏顺畅的信息来源,关于太子等三人的下落,都是道听途说的小道新闻,被野史记录下来,矛盾和歧异是在所难免的。以下是笔者从矛盾的陈述中清理出来的一些传闻,未必一定是信史。却说亲信太监接受崇祯皇帝嘱托,藏匿了太子等三人。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发布悬赏令,寻找这三个重要人物的下落。太监见利忘义,为重赏所利诱,很快交出了这三个人,邀功请赏。李自成鉴于他们还未成年,没有处死他们。太子乘机向李自成提出三条建议:第一,不可惊动祖宗陵寝;第二,迅速安葬父皇、母后;第三,不可杀害百姓。从以后的事态发展来推断,李自成似乎接受了这些建议。李自成出征山海关兵败后,把太子等三人,交给了吴三桂。多尔衮命令吴三桂不得进入北京,向西追击李自成,吴三桂不得不把太子等送到太监高起潜处暂时落脚。随着政权的迅速更迭,兵荒马乱之中,太子等三人便不知下落了。野史传
电视剧碧血剑朱由检剧照(20张)闻多种多样,有的说,他们后来到了外公周奎家中,还和长平公主见过一面,大家抱头痛哭。皇亲周奎害怕引来祸水,把他们逐出家门,被巡逻的士兵逮捕。有关部门以为这是假冒的,刑部主事钱凤来奉命审问这三个假冒太子的犯人,非常顶真,叫来太监辨认,都说是真太子;又把他们送入宫中,考察他们对宫廷的熟悉情况,都对答如流。另一些投靠清朝的前明官员为了避免麻烦,极力证明太子是假的。一时间众说纷纭,真假莫辨。摄政王多尔衮的态度很明确,不必继续争论,真假都无妨。随后处死了主张太子是真的官员,又在次年四月初四,公开布告天下,说太子是假的,然后把他们秘密死。从清朝的立场考虑,这当然是最佳的处理方式,他们不愿意承认前明的太子,果断处死,是为了避免改朝换代之际引起民心动摇,以及政治上的连锁反应,是可以理解的。被处死的太子究竟是真是假?还很难说。因为后来太子在南方出现了,引起了南明政坛的极大震动。皇太子生死之谜,愈来愈复杂。南明当局非常不欢迎这个太子,宣称是假的。南明小朝廷既然打着继承明朝正统的旗号,理应欢迎太子的出现,为何千方百计要证明他是假的,似乎令人费解。其实稍加分析就可以明白,关键是权力的争夺,或者说是权力的归属问题。福王朱由崧已经登上皇帝宝座,把明年改为弘光元年,崇祯皇帝的嫡亲太子出现,势必威胁到朱由崧的帝位,引起权力再分配的一系列问题。他登上皇位不久,就考虑到这个棘手的问题,制造舆论,证实太子已经死亡。消息的直接炮制者就是淮扬巡按御史王燮。据黄宗羲《弘光实录钞》说,这是掌握南明小朝廷实权的内阁大学士马士英密谋策划的。由于南京的南明政权建立之初,人心都希望先帝的血脉--太子继位,马士英密令王燮假造太子已死的消息,断绝人们的希望。他已经把朱由崧捧上皇帝宝座,由自己牢牢地控制了朝廷大权,当然不愿意太子真的出现,打乱现有的政治格局,所以很快给朱由检追加谥号为“烈皇帝”,庙号为“思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