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的,一律用炮火将之彻底的摧毁,不用顾及对方的伤亡情况。
李恪所率领的中路大军,只用了三天的时间,便突进到了汤井郡,这期间共经过了一座郡城、五座县城。说起百济,甚至于连新罗也算在内,他们国内的郡城、县城之多,简直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地步。就拿百济来讲,所占据的面积不过相当于朝鲜半岛的四分之一,如此之小的面积上,居然设立了三十八个郡城、一百零一个县城,另外还有三个州、一个小京。而当时整个百济也不过二百余万的人口数量,其中的五座都督府的人口数量都过了二十万人,而泗沘城更是拥有三十余万人口,这就已经占据了原百济总人口的一半。剩下的再分散到如此众多的郡县平均下来,每个郡也不过不到三万人的规模。按照当时大唐的设置,每户人口按照八人计算,也就是三千余户的样子,而当时大唐县制的划分为六千户以上为上县,三千至六千户为中县,三千户一下为下县。也就是说百济的郡城充其量也不过相当于大唐中等县的规模,至于他们所谓的县城充其量也不过就相当于大唐的一个镇子。只要对方敢于负隅顽抗,李恪便会毫不客气下令炮兵进行炮轰,等到郡县完全陷入到火海之中以后,便继续率领大军向前推进,至于城中百姓的死活,用李恪的话就是:既然不肯为我大唐所用,那么留着他们也是祸害,索xìng断了他们继续生事的念想。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李恪所率领的大军能够如此快的来到汤井郡城外。汤井郡已经算得上是原百济北部数得上的大郡,加之新罗以及叛军组织了大量的人员在这里,试图阻击从北方前往泗沘城支援的唐军,所以当李恪的人马抵达城下之时,城中的人口总数已经过了十万,其中用于参战的叛军就已经达到了五万。这些人密密麻麻的立于城墙之上,至少在场面上要胜过李恪的大军。
李恪最为擅长的作战方式就是以少打多,那些个众所周知的经典战役,哪一次不是他以少胜多获得的。如今对方不过是五万左右的暴民,无论他们如何的喧嚣都不会对李恪造成任何的影响。当麾下的大军排兵布阵完毕以后,便派出一名嗓门洪亮的士卒前往城下喊话,限令他们在一炷香的时间内开城投降,否则的话城破之后必将屠城。早已经被复国思想蒙蔽了双眼的这些个暴民,自认为自己人多势众,再加上这段时间以来一直没有遇到大唐军队的有力镇压,他们便认为大唐军队不过如此,上一次之所以能够灭掉百济,不过是一时侥幸罢了,所以在听到城下士卒的喊话后,也不管手中的弓箭能够射得到对方,直接一阵1uan射。
说实话,李恪还真的怕对方在听完喊话之后便开城投降,那样的话他就没有借口大开杀戒了。如今对方既然敢于主动进攻,那就也不用等到一炷香以后了,直接下令炮兵对准四座城门进行试射。一旦**好射程以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摧毁四座城门,彻底的断掉对方逃出城的念想后,直接对城墙以内进行全覆盖饱和式的攻击,其中炮弹和燃烧弹的比例为二比一。半个时辰以后,当全程都被浓烟和烈火彻底笼罩以后,离开这才下令大军兵分两路分别沿着汤井郡东西两侧向南推进,一旦现有人活动便以弓箭射杀,大军需要赶路所以不需要任何的俘虏。
当大军行至汤井郡、任存郡以及熊津郡三郡jiao界处的宝山时,遭遇到进入原百济地区以来的第一次伏击。伏击地点就在宝山山下的官道上。宝山并不高,只有四五十丈左右的高度,而且也称不上险峻,大唐军队从山下经过时,遭遇到了早早便埋伏于山上的暴民的袭击,他们将山上的石头、树干等物沿着山坡推了下来。由于山坡并不算陡峭,甚至于坡度连五十度都不到,再加上这一段的官道也还算宽敞,所以李恪麾下的部队在遭受到突袭后,虽然当时显得有些慌1uan,但是很快的便恢复了秩序。坡度不够陡峭,从山上滚落的山石以及树干在滚动时的度也就不够快,李恪麾下的部队躲避的又比较及时,也就没有造成多大的伤亡。
等到李恪麾下的部队反应过来以后,也没有派出部队前往山上搜捕,直接竖起神威大炮就是一阵1uan轰。而山上动偷袭的暴民数量并不算很多,也就是数千人的规模,在遭受到神威大炮的猛烈轰击过后,立刻便化作鸟兽散。由于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赶往泗沘城,所以李恪也懒得派人上山检查战果,直接下令继续前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