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出征倭国四
早在大唐灭百济的时候,倭国的军队便已经领教过了大唐神威大炮的威力。那一战过后,倭国的国王一边向大唐派来使团,又是赔罪又是进献大量的财宝以换取大唐的原谅,一边在国内修建防御工事,以应对大唐可能做出的征剿行动。说起来倭国人要比新罗人聪明的多,他们并没有全部jīng力都放在构筑城墙一类的防御工事上面,因为他们明白不管多么厚的城墙,都不可能阻挡住大唐的神威大炮,所以在表面上看来,他们确实是在沿海地区构筑了一条防御xìng的城墙,实际上构筑这道城墙的真正目的,只不过是为了míhuò可能会到来的大唐军队。
实际上他们还另外构筑了一道防线,只不过这一道防线并非是在地面之上,而是建筑在地下。而且这道防御体系还分成了两种,一种是纯地下的工事,这种地下工事类似于地道,不过只有一人多深,然后在地道的上面用两层原木覆盖住,然后又用浮土掩埋其上。不过这些原木之上留有许多的dòng眼,如果有人从上面经过的时候,就用长矛从这些dòng眼中向上刺出。
这样的地道一共建有三道,其中第一道防线就建在了城墙后面约三十丈的地方,比较yīn险的是,第一道防线的前面还挖了一条深约五尺,宽约五尺的壕沟,而壕沟后侧的墙壁就是第一道地下防线的外墙,中间只有一道厚约一尺的泥土以及单根原木并行排列所组成墙壁。墙壁上布满了专供长矛伸出的孔dòng,届时大唐的军队只要想从这里经过,不论是从壕沟上面跳跃而过,还是老老实实的先下到沟底,然后再爬上去,都无可避免的要遭受到长矛的突然袭击。
这三道防线的每道之间相距约十五丈左右的距离,中间有连接两条地道的通道,以方便人员迅速的在地道内转移。除此之外,在这种全地下的地道后方,还有着一种半地下的掩体,这种半地下的掩体与后世的地堡非常相似,从正面看就像是一道矮墙,其中地下部分深约四尺,地面部分高约五尺,面向大海的一面留有shè击孔,只不过这些个shè击孔是为了方便弓箭手shè出弓箭用的。这些个半地下的掩体全部设置在每条地道的后面,掩体的上方也是用原木做顶,只不过覆盖在上面的土要远远的厚于地道的表层。为了掩盖这些个shè击用的孔dòng,他们还特意在掩体的外面种上野草作为掩护,使得不知道的人很难发现其中的奥妙。这样一来便可以在大唐的军队发动攻势的时候,首先由半地下掩体中的弓箭兵阻挡对方的进攻步伐,然后再由地道内的己方士卒杀伤挤作一团的对方士卒。最为yīn险的是,这两道防御工事,居然是建在了防御城墙的后面。
大唐军队的中路在抵达大隅附近海域的当天,由于时间已经接近黄昏,所以并没有进行登陆作战,只是对着岸边的防御城墙进行了长达半个时辰的狂轰luàn炸,直到将城墙炸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这才罢手,然后在靖海舰的团团围护下进行休整。
第二天一大早,太阳刚刚从海平面上升起,大唐的舰队便再一次的对着倭国那道千疮百孔的城墙发动了进攻,为了确保登陆部队的安全,这一次不但对拿到城墙发动的炮击,同时还对其后约一里的范围内进行延伸炮击,直到确认已经这里彻彻底底的用炮火梳理了一遍以后,这才放下靖海舰作为登陆艇,护送着大唐的士卒向岸边划去。
倭国人当初在建立防御城墙的时候,由于要考虑到海水涨cháo的因素,所以这道城墙建在了距离海边约有两里多地的地势较高的地方。大唐的炮火在早上响起的时候,城墙之上还零零散散的有着几股负责巡逻的倭国士卒。等到炮火过后,这些个倭国士卒要么早已经逃之夭夭,要就已经变成了ròu糜,总之城墙之上连一个人影都看不到。
登陆部队很快便在海岸边设立了数处登陆点,并且派出大量的士卒负责警戒,以确保后面登陆的士卒的安全。当登陆的士卒数量超过五千后,这些士卒开始向城墙进发。通过城墙处一些破损的缺口观察到城墙的后方并没有倭国的部队隐藏之后,先行的五千士卒还是在习惯xìng的占据了城墙之后,才向后面发出了安全信号,示意他们可以继续向前进发。
大唐的军队登陆人数达到两万人的时候,暂时停止了继续登陆。原因无他,受登陆地点空间所限,不能再容纳下更多的士卒登陆。已经登陆的部队必须尽快向前推进,以便给后面尚未登陆的部队腾出地方。这个时候中路军的先锋官秦琼也已经登上了岸,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