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汉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三十二章 大汉天军(三)
    远在庙堂之上的大皇帝却不知道自己的“新军队”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已经渐渐高大了起来他正在计划着另外一件事情。

    通过征兵事务大皇帝颁布了一系列的诏令以求移风易俗使大汉国百姓的结婚时间朝后推移五年左右以更符合人类的生理情况。但在征兵之后大汉国的军制和官制也面临着重大改革。

    要说起来大皇帝当初根本没有想到新军队的建设竟然能触动这么多方面的事务更需要进行这么多方面的修改。

    先改动的当然是军制。在建设大汉天军的初期刘常满并没有准备在全国实行——治大国如烹小鲜先在一个地方实验然后再推广到全国才是比较稳妥的作法。

    于是最早的时候刘常满仅仅是在关中地区实行了新制度。对于新军队的建设大汉皇帝也只是知道一个方向很多东西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皇家控制最为严格的关中实验那是再好不过了。

    大汉皇帝按照后世的“职衔分离”政策将部队设置如下。

    先在军衔上设置了将、尉、校三级军衔。分置大将军上将军偏将军三个将级军衔又设都尉、卫尉、副尉三个尉级军衔都校、偏校、裨校三个校级军衔。这么一来军队中谁的军衔高谁地军衔低就成为了一目了然的事情。

    然后。又将部队分设成五人一伍。设伍长。一般由士兵担任;四伍一队设队长一般由裨校、偏校级军官担任;六十人一都一般由都校级军官担任。五都一曲由副尉、卫尉军官担任。

    曲以上的编制则分为部、将、军等分别由相应军衔的军官担任领。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当然是大汉皇帝。没有大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不得私自调动军队包括各级指挥官。

    但这么一来大汉皇帝就现了一桩极其不好的事情:这样的话如果军队是在关中附近那倒是好控制可是如果军队驻扎在外地。那就很麻烦了。

    如果必须得到皇帝地命令才能调动部队。那部队地灵活性几乎就不存在了。但如果不让得到皇帝地命令就可以私自调动军队那造反的可能性可就大大提高了。

    而且。在大汉国的传统上其实应该说是从周朝以来的传统上地方长官同时都是当地驻军的长官因此地方势力都是很大的。

    按照大汉国的官制地方各郡国其实是有极大地自治权的很大程度上一个郡国治理的好坏基本上就依赖于该郡国的太守或是国王的能耐了。但如今有了精锐部队后刘常满就觉得这种办法其实很不安全。

    记得大汉国最后是亡于各地军阀割据的这就是地方势力过大的祸害。因此大汉皇帝决定在民政上仍然放权给各郡国但在军事上各郡国的权力一律收回!

    记得后世地中国各地方上根本没有军权所有地军权都由中央统一管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毛太祖的著名论断也是屡经验证的真理。

    不过大汉国时候和后世中国不一样那个时候一个电报、一个电话都只需要几分钟就能传遍全国但现在这个时候要跨越几千里地距离常常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因此刘常满决定在全国设置五个大的军事集结点。最大的军事集结点当然是关中一带。…bsp;关中天府之国养活十来万军队丝毫不成问题。而从关中出前往汉中、巴蜀都是比较方便的因此刘常满决定建立关中大军区在长安一带驻兵五万沿长城一线驻军两万汉中驻军五千巴蜀驻军五千一共八万人。

    这八万人全都是大汉国精锐中的精锐成员构成除了世家子弟、名门之后外其余的全是从各地的新兵中挑选出条件最好的送入关中成为大汉国的“志愿兵”也就是募兵。

    第二个大防区则设在东垣一带。当初大皇帝说要把第二个大防区设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