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意三国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十一章 北伐(上)
    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不是通过一场战斗来实现的。在全面战争爆发之后,双方的边界除了荆州方面还稍显平静一些之外,其余的地方无不是硝烟滚滚,杀声真正。可以说在这场早已准备了多年的战斗之中,无论是曹魏一方还是李唐一方,在战争中所爆发出来的实力都是让其他人觉得胆战心惊的。

    战争在中华六年的七月爆发,整个战场一如曹仁所担心的那样同时在两个方面展开北方自然是赵云所率领的十万大军组成骑兵军团进行着攻略河北的任务;而西边则是十万凉州军和十万汉中军组成的部队由李晟亲自率领着进行攻打关中的任务。

    尽管眼下的李晟是将成都作为自己的国都所在,但在所有人的心目中,在整个成都朝廷官员的想法中,成都都不是整个大唐始终的国都。因为有了李晟这样“年轻”而富有野心的君主,整个李唐是充满了朝气和扩张性的,它们根本就不像历史上蜀国那般总有一些人想着偏安,总有一些人想着只要保住自己的基业就好。对于关中,他们早就有了必取之心,在他们看来只有关中的长安才是整个大唐国都的最佳之地。“必须拿下关中,拿下长安!”这样话语在成都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因为李晟对于关中是如此**裸的毫不掩盖自己的野心,所以一直以来曹魏方面对于关中防御的重视也始终没有放松过。尽管在夏侯渊去世之后,整个防守关中的任务都落在了雍州牧领司隶校尉钟繇这么一个文人的头上,但作为一个还算是知兵的文人,钟繇在进攻敌人上或许还比不过拿下斩将杀敌的大将,可在防守上他却完全皱着自己独到的地方。他整合了关中豪强的力量,利用他们对李晟执行的那一套“打土豪,分田产”制度的不满,将他们动员起来,在整片关中大地上遍置坞堡,试图凭借着这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纯粹军事化的保垒来抵御李晟有可能的进攻。这个办法是钟繇在几年前就已经思考出来,并开始动手了的,由于李晟对曹魏的攻略因为这样或是那样的缘故而一次又一次的推迟了对曹魏的进攻。以至于到了现在李晟正式发动对关中的攻略之后,展现在李晟军面前的便是那不断加得厚实的郡县坚城和这不知有几百上千做的坞堡了。

    “……天才啊!这钟繇,钟元常莫不是也是一个穿越的人物?居然把原本在宋末四川出现的保垒战术用到这里来了,真是领先了时代几百年啊。”在看到了自家的白衣千辛万苦从钟繇手中弄到的这一份八百里秦川布防图之后,李晟不免在没有旁人的时候暗自如许感叹着。他觉得这古代人的智慧一点也不比自己这个现代人差,在自己利用“先知”能力,将一些后世的成果运用到这儿来的情况下,对面的家伙们竟然也能想到遏止自己发展的办法,“钟繇一定想到我若攻取关中主要的兵力一定是从凉州过来的骑兵吧……所以,他才布下了这样密致的保垒试图用保垒和床弩配合的办法来遏止我方骑兵的攻击!这真是优秀的防御手段啊。厉害!厉害!”

    不过李晟就是李晟,尽管口中连呼厉害,但他对于能否攻下关中却没有任何的怀疑。在他看来钟繇的办法虽然用来防御自己的骑兵攻击很有效果,但在自己据有了远程打击的利器火炮之后,这样的效果将随着火炮的推进而变得毫无用处。

    “……有什么城墙能抵御火炮的攻击呢?除了唐国以外,那些属于吴、魏的城墙能挡住我们炮弹吗?这只怕是不成的吧。”李晟在决定作战的军事会议上的抖出了自己的底牌。

    “这么说也是。不过我们的火炮终究还是沉重许多,想要翻山越岭的越过秦岭、斜谷、祁山等地只怕是不太合适吧。”负责军事的参谋令徐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们原本的打算是由凉州出骑兵、汉中出步兵的。炮兵一般是算在步兵之中的,可如果他们跟随着步兵走山路,恐怕走上半年也走不到关中。”

    “哈哈!这件事情你们不必担心。事实上对于这件事情我早就让孔明着手准备了。你们还记得三年前我曾经下令给凉州和草原的部队配备辎重车营的事情吗?当时所说的辎重车营是装备了二十个营的规模,但在事实上我们真正组建的辎重车营是二十五个。多出来的这五个营都是秘密组建的火炮战车营。眼下正按照凉州三个营、草原两个营的规模配备给马岱和赵云呢。火炮的事情已经毋庸担心了。”李晟很是自信的又亮出了自己的另外一个底牌。这件事情因为是李晟用海外的资金不经过内阁朝廷,而由负责军政的参军令孔明直接向炮厂预定的,故而朝廷上的众人到此才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情。

    “呃……不知这火炮营的配置如何?三个营的数量会不会太少了些?”徐庶听了微微一愣,随即便明白这样的事情李晟那边为什么不直接公开出来而是秘密的进行了。对于事情绕过自己,徐庶并没有任何恼火,作为李晟的师兄,又是跟随了李晟最久的谋士,徐庶可是一心一意的再为李晟打拼呢。

    “太少?我只怕太多了。说实话火炮营的标配是以标准炮兵编额的数目计算的,一个标准炮兵的编额基数是八人一炮,按照我军营级编制标配四千人计算,一个炮兵营的编额就是五百门火炮,这个数目已是够令人咂舌的了。当然,根据实际作战的需要,大小火炮的搭配武装,使得火炮的数年并不像标配的那么多,但三个营的火炮加起来也有近千门,却是足够作战使用了。”李晟微笑的说道,随即让对此事知道得更为详细的孔明就此进行解说“具体的编制数年我不太明白。这些都是孔明经手的,还是由他来说明一切吧。”

    “按照我军现有的战术要求,火炮营的火炮编排如下一个火炮营装备两千斤攻城炮五十门,配弹两个基数,一基数弹为一百发;同时列配一千斤野战炮重炮一百门,配弹两个基数,一基数弹为一百发;列配八百斤轻炮一百五十门,配弹三个基数,一基数弹为一百发;列配两百斤小口径转轮炮两百门,配弹两个基数,一基数弹为五百发。”见自家的陛下让自己上前公布编制,孔明却是微微的一笑,轻轻的甩了甩自己的衣袖,平静的将这几乎让人一听就很是吃惊的编制给报了出来“按计划一个满编的火炮营合大小火炮四百门,但由于我军眼下火炮装备较少,且陆军合格的炮兵不足的缘故。故我军全部五个火炮营皆是不满编的火炮营,其中火炮一营配备于赵云麾下,列有两千斤攻城炮二十五门,一千斤野战炮六十门,八百斤轻炮一百门,两百斤转轮炮一百门,合火炮两百七十二门;火炮二营配置于赵云麾下,列有列有两千斤攻城炮十五门,一千斤野战炮七十门,八百斤轻炮五十百门,两百斤转轮炮两百门,合火炮三百三十五门;火炮三营、四营、五营皆为凉州军团配置,皆分别列装两千斤攻城炮四十门,一千斤野战炮五十门,八百斤轻炮五十门,两百斤转轮炮一百门,合火炮两百四十门。也就是说在这场战斗中,我们给赵云配备六百零七门火炮,而给凉州地方配备了七百二十门火炮。”

    “每一个方面都有六七百门火炮,这单从数量来说却是不算少了。不过我军的弹药补给能跟上吗?我听孔明方才所念的编制中似乎没有特别的补给编制啊。这似乎和我军的常例不同。”徐庶也是一个精明之人,他才一听孔明细细的讲解了自家炮兵的种种编制很快就从其中把握住了两个问题,一个就是补给,另外一个则是“……而且,为什么不给军队装备更多的大口径火炮呢,我记得陛下您曾经说过,这火炮的口径越大,虽然重量也随之增加,但威力也是越大的。”

    “第一个问题,陛下是这么考虑的,即在火炮营中实行几乎完全的补给与作战分离制度。火炮营也有自己的车辆用来运输弹药,但这些车辆所运输的弹药一般保持在标配基数以下。只能够火炮部队一两场大战所需,而更多的补给则是由我方标准的辎重车营组成。按照陛下的预想是以三个辎重车营来补给一个火炮营的。由于三个辎重车营所拥有的运输马车在一千五百辆左右,因此其对火炮营的补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对于徐庶的提问,孔明很快的就进行了回答“至于不给军队装备大口径火炮的问题,乃是处于几个方面考虑的结果首先大口径的火炮重量还是太大了,即使我们研究出了炮车,可除了在平地以外的地方行进速度还是太慢,不利于整支军对的行动;其次,大口径火炮的射速远远低于小口径轻型火炮,而且由于重量太重在战斗中却是不好调整火炮的角度等等,却是不怎么适合瞬息万变的作战;第三,大口径火炮的威力是大了,可除了用来攻击城池比较适合之外,却是不怎么适合野战的,考虑到敌方有可能进行突袭,以及战场对决对敌人有生力量的杀伤等问题,却是能够拥有较高射速和较轻重量的小口径火炮更适合使用的。而且两百斤转轮炮的开花弹比两千斤攻城炮所用的开花弹要容易生产得多,正可以更好的解决我们的补给压力啊。”

    “恩,这么说也是不错。但总共不到一百门的重炮拿长安城可以……?”徐庶对眼下的这些火炮的威力究竟能不能撼动长安城的问题存有怀疑“长安城可是天下有数的坚城哦。”

    “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长安虽是坚城可是和我们成都比起来还是差得远了。要知道我们成都可是用上好的大青石混夹着熟糯米汁而成的,不要说两千斤的火炮了,就连五千斤的要塞炮拿它也没有任何办法。要说能够彻底摧毁成都城墙的火炮,只怕也就正在海军军械所研制的一万斤要塞炮能够做到了吧。”孔明对自家火炮的威力可是有着十分的自信,因为在长期担当这参军令之后,他对火炮和其他的一些新奇的武器了解了许多。他确信只要把自家的火炮派上战场,几乎没有什么城池能够抵御火炮的攻击。

    “若是这样,倒也安好了。”见孔明说得如此自信,徐庶又是一贯了解孔明是一个谨慎之人惯不会说虚言的自也是放下心来,自是不再有什么疑问了。

    李晟身边的众人见徐庶这个“专业”人才对火炮营的编制和威力都没有更进一步的怀疑,想当然的也就没有继续纠缠下去。事情就此通过,随之便转成了一道道命令发向前线各处。

    中华九年,李晟于汉中誓师北伐明以大军出武都,而至祁山,以为策应凉州军团之势,暗中却试图由绥阳小道而攻陈仓以为偷渡之机。这是很明显的抄袭了汉初韩信暗渡陈仓的计策,很自然的被防守陈仓的魏军大将王双给识破了——其实也算不上是识破,而是像陈仓这么重要的地方,曹魏方面自然会派有力的将领进行防守,从绥阳小道冲出来的三万兵不过是正好撞上了王双那从来不曾懈怠的防御之上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