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让蒙古人爱不释手却又恨之入骨。不买吧,蒙古人还真离不了这些,可买吧有没有钱,现在我们从蒙古大量收购马匹,也算是给他们增添了一条财路。不过,”朱由校的笑容突然收敛起来,“即便是收购马匹,也要分清对方的来历,要着重于信奉黄教的部落,”沉吟了一下,朱由校才接着说道,“要进一步加强和信奉黄教的部落的贸易往来。不管是毛皮、药材,还是其他的特产,只要是能用的都要敞开收购,务必使他们每一天、每一刻都离不开我大明的商人。”
“臣等明白。”徐光启带着众人起身应道。
自从朝廷册封了章嘉呼图克图为活佛,就开始借助黄教的势力在草原上进行大规模的渗透。现如今草原上是兵火连天,信奉红教的察哈尔部和信奉黄教的科尔沁等部落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而大明这几年淘汰下来的兵器,是源源不断的流入到草原,使得长生天子民的鲜血是在不停的流淌,红黄两教信徒的仇恨也是在不断的加深。
但相比之下,原本势力较弱的科尔沁等黄教部落得到大明的供应最多。不但在武器品种数量上远远大于红教部落,还可以通过黄教喇嘛的作保,向大明商人赊欠货款。而这,也正是徐光启有决心压制蒙古人大量出售马匹的底气所在。
说完了耕作的马匹等技术问题,朱由校才话头一转,提起了袁应泰奏章中最令自己菲薄的地方,“袁应泰奏请的,”朱由校低头又看了看奏章,“‘凡商屯,累世不起科’这一条,朕不同意。朕可以给商屯三至五年的免税期,但朕却不同意累世不起科。这样做,对关内的百姓不公平,而且弊端太多,容易造成日后商屯泛滥,朝廷税基却更加枯竭。”边说,朱由校还边摇着头。
笑话,朝廷现在有了宗室免税,士绅免税,商业免税,要是再加上个垦荒免税,这大明朝还有什么税能收上来?朱由校可以用脚后跟去想,只要这商屯免税的诏书一下,大明朝的在册土地立即会少点三分之一。
因此,朱由校是绝对不允许商屯免科。
“皇上,商人重利,若是不免其赋税,怕是商屯难行。”礼部尚书孙如游轻声道。
“商人重利,若是商屯没有利润,他们自然不会去做。可赋税也应当核算到成本之中,”朱由校不满的哼了声,对孙如游更是看不上眼,“总想着挖朝廷的根基,这算怎么回事?”
顿了顿,见大臣们个个低头不语,朱由校才接着说道,“如今关内地少人多,朝廷早晚要推行政策,限制土地兼并。若是那些商人有点眼色,那就早早的到关外、到海外垦殖。若是怕在关外纳税……”朱由校不满的冷哼数声,凶气毕露。
大臣们一阵噤声,文渊阁里顿时便静了下来。
关于土地兼并的危害,在场的都是熟读史书之人,自然知之甚详。而在事实上,大明历代宰辅也没少绞尽脑汁想方设法限制土地兼并。可大臣们吃惊的并不是皇帝想要限制土地兼并,而是皇帝在对商屯纳税上的坚持。
轻轻的叹了口气,徐光启就想起身打个圆场。反正,他身无它物,也没想过要靠商屯谋利。
可就在这时候,文渊阁的帘子一挑,一个青年宦官钻了进来。这个宦官在场的都认识,是新任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乾清宫总管顾谦。
前不久,受锦衣卫原都指挥使骆养性的牵连,原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乾清宫总管的曹化淳终于耗尽了皇上对他的情分,被赶出京城,而这也在众人的意料之中。只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接替曹化淳的并不是众人心目中的那几个大热人选,而是这个二十多岁的顾谦。
顾谦蹑手蹑脚来到皇上跟前,在众人睽睽注视之下,从怀中掏出了一本奏章递了过去,“万岁爷,这是朝鲜解阁老送来的八百里急报。”
朝鲜解阁老的八百里急报?文渊阁的气氛顿时便凝重起来。
朱由校看了众人一眼,随手接过奏章一目十行的起来,可读到最后,却笑了,“解阁老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朝鲜愿意再向朝廷支付一百万两白银,并同意国人到朝鲜租种土地……”
说罢,朱由校便将手中的奏章递给了顾谦,“拿去给大家读读,也好让大家都高兴高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