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朝中大臣们的意见。”
“也好。”朱由校点点头。
※※※
出乎朱由校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自他将解经邦的奏章公布于众后,朝中的大佬们就纷纷表示,同意支持信王到朝鲜就藩。就连一向持礼甚严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如游也出来表示,“信王到朝鲜就藩,于国于民都是件大好事,而且有助于加强朝廷和朝鲜的联系,是件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
而在民间,已经有清流文人赋诗、编写话本,将信王到朝鲜就藩描述成为皇帝开疆辟土、或手足情深的见证。
“怎么会这样呢?大明人不是最鄙视入赘吗?”朱由校百思不得其解,这朝鲜人虽然说得好听,是迎立信王为国君,但明眼人一眼都可以看出,这是在让信王入赘。可即便这样,朝野上下反对声却寥寥无几。
“这有什么难解的,还不是大家伙不待见宗室嘛。”在宫外的一个酒楼上,一个进京赶考的儒生给出了答案,“现如今宗室制度是改革了,宗室用度是不增加了,可新册封的藩王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啊。且不说地方上不情愿,就连宗室内部也不情愿多个王爷来分薄用度吧。”
“你说的确实在理,不过我还觉得朝廷大员们同意信王到朝鲜就藩,是因为皇上太恩宠信王了。”一个大冬天摇着扇子的贵家子弟笑道,“别的不说,就连解经邦,他可是信王的老师吧?我就不信,若是他担心信王日后乱政自己脱不了干系,会鼓动朝鲜人上迎立信王。还有朝中的那几个大学士,那个不是对信王防范甚深……”
“你们都说的很有道理,不过我还是觉得,这次朝野上下众口一辞的推信王去朝鲜,全都是利益闹得。”另有个相貌轻浮的儒生插话道,“想想直隶、辽东、山东等地的那些大商人大商行,现在那一家不是忙着去朝鲜圈地开荒。可这些大商人大商行后面是什么人你们知道吗?”儒生故作神秘的笑了笑,却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这些大商人大商行到朝鲜人生地不熟的,本就担心不已,不得不花费大量金钱去雇佣打手。现在好了,信王去了,这些人可有撑腰的人了……”
儒生还想接着说下去,却被众人一阵起哄,“去去去,有辱斯文,真乃斯文败类。”
“你们这是在掩耳盗铃,爷还不想和你们说呢。”儒生一阵气恼,起身就离开了酒楼。
朱由校在旁边听得苦笑不已,原来宗室在国内的名声如此不堪,原来信王在朝廷大臣眼中是这样碍眼。想到那日一向不干涉朝政的皇后突然带着贤妃出现在自己面前,朱由校就是一阵心寒,怕是皇后也认为信王是太子的一个威胁吧。不过还好,信王还有点用处,还有条生路……
朱由校在这一刻,无比的痛恨起自己来,若不是自己当初对信王恩宠太过,又怎会有如今的这种事情发生?不过还好,自己也算是歪打正着,免去了一次朝政危机……
朱由校摇摇晃晃的回到皇宫,一进御书房就立即草拟了一份圣旨,“封信王朱由检为朝鲜王,封信王妃贞和翁主李氏为朝鲜王妃,着礼部制定礼仪,派大臣送往朝鲜就藩……”
写完之后,朱由校仔细想了想,却又下了两道圣旨,“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解经邦公忠体国,加封侯爵,封朝鲜王师,留朝鲜辅佐信王理政。”“朝鲜国民事大至诚,朕心甚慰,特赐白银一百万两,于朝鲜修建学院百所。并选派国内大儒,赴朝鲜教化百姓……”
写完之后,朱由校又仔细看了两遍,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有了解经邦在朝鲜,想必信王也不至于势单力薄,被朝鲜人控制。而在朝鲜发展教育,宣传儒学,却有助于从根本上软化朝鲜人的防范之心,培养心向大明的新一代朝鲜人。
“唔,等日后时机成熟了,还可以给那些全心全意向着大明的人恩惠。比如大明国籍,永久居住权什么的。”朱由校心中美滋滋的想着,“不过,从现在开始,大明所能影响到的一些朝鲜官署,比如海关什么的,都要优先录取熟读儒书、精通汉学的人……”
※※※
天启四年末,熊廷弼迁朝鲜降军及其家眷近五十万人,分散至奴儿干安置,并上疏朝廷移民实边平安、咸境两道,从而引起朝鲜强烈反对。不久,内阁行文辽东,令熊廷弼回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