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美周郎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二十一章 诚厚君子(2/2)
邕下狱拿办。

    以周瑜结合后世的眼光来看,王允不过是以此借题挥,好剪除异己,并杀鸡给猴看,以期做到独揽朝政大权。王允当时虽有诛杀董卓的大功在,但在此之前也是一意奉承董卓,并不敢有丝毫违逆,反是蔡邕很是直言劝谏过董卓几次,让董卓行事有所收敛。且蔡邕当时是名士之表率,天下文人士子之,许多人都因受过他的推荐而得到重用,他自己的学生为官的也很多。可以说,个人声望很高,而且有一个明面上不显眼但实际上却很大的关系网,既有名又有势。这样的人,本身又是朝廷重臣,董卓一死,他只要登高一呼,立即就会得到很大的拥戴,可以跟王允分庭抗礼,甚至压过王允一头。

    尽管实际上蔡邕并没有这样的心思,也从未正视过自己的影响力有多么大,但王允以己度人,还是防范于未然,先制人。正好蔡邕又给了他这样的借口,让他得以借题挥。最后蔡邕死在狱中,他还假惺惺的痛惜叹悔一番。

    在周瑜看来,蔡邕就是个纯粹的文人,不懂得什么为官之道,也没有多少政治头脑,很当得起鲁肃给出的“诚厚君子”之誉。但许多事实与实例都已证明了,君子总是被小人所害。这件事,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允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故而加害。

    说到底,还是为了一个“权”字。这些明面下的政治目的与暗里心思,以鲁肃的思谋,也未必看不透澈。但这两位都已身故,又皆是汉室忠臣,王允更是有设计诛除董卓的大功,所以他也不作评论,只说王允在对待蔡邕的这件事上做得有失公允。

    周瑜想到此,对着鲁肃笑了笑,赞道:“子敬也实乃诚厚君子也!”

    鲁肃目光一闪,已从这句说中听出弦外之音,知道周瑜是看透了他的心思,但也并未多言,只是跟着笑了笑。

    周瑜延手请鲁肃一起入内,一路走,又道:“蔡中郎才识卓著,精通音律,我一向仰慕,他所著的《琴操》一书,我得之后,在琴技上多有受益。虽未曾谋面,更不曾有缘当面请益,但我心中向以师视之。昨夜偶弹《秋思》,想起中郎之遭遇,心中十分悲叹。中郎弟子虽多,但却只遗有一女。李傕、郭汜之乱后,此女在长安不知所踪,杳无音信。我昨夜想起,心中十分担忧,故今早遣人往长安寻访打探。”

    鲁肃这才知道那几名刚刚匆急出城的周氏家将是往何处,又为何事。点点头,他动容赞道:“公瑾高义也!”

    周瑜摇头笑笑,叹道:“我不过是做些事后之事,只恨当时不在长安,不能解救中郎于危难,实乃憾事矣!”

    鲁肃张口想要再说什么,但想了想了,只是跟着叹了一声,未再接口。

    -----------------------------------------

    演义中说蔡邕哭董卓,这是罗贯中过于夸大了。史实上,蔡邕只是对董卓的死叹惜了一声。但就此小小的一声叹惜,便被王允斥为同党,尤此更可见其之用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