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家国梦之铁血抗战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五十六章 回光返照1(2/2)
萨布素的指挥部就建在这座清真寺的后花园里。听着远处的枪炮声和喊杀声越来越近,指挥部里面的所有人都在看着始终端坐在蒙着一整张虎皮的巨大椅子上闭目不语的萨布素。手下六个精锐师的师长有五个站在萨布素身旁,而且看上去并没有因为归化城城防被攻破而显得坐卧不安,相反这几个师长听到外面越来越近的枪炮声反而有一些跃跃欲试的意味。

    萨布素终于睁开了眼睛,看了看身旁的几个精锐师师长,问了一句“你们都想好了?”几个师长相互看看之后都对萨布素点了点头说道:“想好了,大哥,既然已经没了退路,就拼一把吧,总不能就这么窝窝囊囊地等死吧。”

    萨布素看着眼前的几个部下,这几个人都是跟他差不多经历的人,跟他一样都是载沣一手提拔起来的能征善战的将领。他叹了口气说道:“好吧,既然大家都愿意这么做,那就开始吧!”

    他一说完几名手下就纷纷拔出腰刀向他敬礼,然后便一个个头也不回地走出指挥所的大门。望着这几个兄弟远去的身影,萨布素眼角变得有些湿润了。他慢慢拔出腰刀向他们远去的背影回敬了一个军礼。

    在之前的城防交战过程中,这几个精锐师基本没有损失。萨布素在城北高地失陷之后曾经给远在北京紫禁城的皇帝去一份电报希望皇帝陛下可以考虑趁现在队伍建制还很完整将这些精锐部队尽快撤出回到京津一带固守那里坚固巨大的城池,同时也能为皇上和大清留下一点元气。可是三封内容相似的电报完之后如泥牛入海毫无音信。萨布素知道皇上的意思是什么了。事到如今已经无路可退了,他最后把除了在前面指挥作战的一名师长之外的五个部下都叫到指挥部跟他们说了紫禁城的反应之后,这几个部下纷纷表示要跟入城的明军面对面较量一次。

    事到临头其实就连萨布素都算上,没有人真正想死。可是现实是残酷的,既然已经没有了退路那就大家一起死吧。包括萨布素本人在内,没有人想过投降明军这件事情,原因很简单,他们这些人的一切都跟大清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大清也就没有了他们的一切。他们不是不知道投降明军可以活命也不是不相信大明的同胞令的真实性。但是对他们这些人来说,那样的活着毫无意义,跟拼死一争没有区别。

    既然决定了一起赴死那就要死的光彩一些好看一些。于是萨布素跟几名手下便制定了一个城破之后的反击计划。这个计划很简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隐蔽六个精锐师的主力部队的大部分。然后在明军大部分入城之后分散和松懈的瞬间在有利的位置起突然袭击,分割包围大部分明军部队。同时趁机跟明军的入城部队贴在一起使明军的炮火优势难以挥。同时用近战的方式消灭明军进城的装甲部队。这样虽然只会狠狠刺痛一下明军而不能改变战争的结果,但是对于这些大清王朝最后的一批忠臣武将来说,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么多了。

    大清已经没戏了,这件事现在就连傻子都看得出来。这些为大清征战了一辈子的清军将领们显然不是不知道这件事情只不过是有所必为罢了。

    六个师的精锐清军中有两个师是全都是骑兵的部队,这两个师建制中除了传统骑兵部队之外还有部分轻炮兵部队和部分装甲部队。另外四个师的部队是加强了骑兵部队和部分装甲部队的步兵部队。之所以说这些部队是所谓精锐一是这些部队中久经战阵的老兵多,二是训练严格、纪律严格、军令如山。因此这些部队的战斗意志极为顽强,高级军官对军队的控制也极为顺手。

    俗语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这些抱着必死之心的清军部队在瞬间爆的战斗力是极为惊人的。

    虽然萨布素等人没有料想到明军会穿过大青山偷袭城北高地得手,但是用巷战拖垮明军的装甲部队这个想法却是早就有了。这并非是清军将领的智慧或者创举,而是日本军事顾问团在研究了明军在反击五年前的清军进攻令人吃惊地大获成功之后得出的成果之一。

    为了这场巷战清军在归化城内兵力的部署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很多建筑以及街道都在此之前被修改过。

    攻进归化城的明军部队在清军的顽强抵抗下不断增加入城的兵力,对即将生的灾祸毫无知觉的明军指挥官们并没有人注意到当初上面所说的清军精锐部队是不是就在现在正在顽抗的那些清军部队中这件事情。

    唯有还呆在指挥所里没有跟着主力部队一起进城的谢清明在感到轻松之余总觉得是不是这仗打得太顺利了些。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之所以这样顺利应该是因为明军巧妙地攻占了北面高地的缘故。但是这样顺利地破城而入让谢清明总是感到不对劲,在屋里走来走去的谢清明无意间看到墙上巨大地图上面用红铅笔画出的和林格尔小镇的时候突然有了些感悟。清军的抵抗显然不像自己当初预计的那样顽强,这就是让自己难以安心的原因。

    所谓事出反常必为妖,就在认为有可能出问题的谢清明匆忙下令城内的部队注意防范敌人反扑并下令给正准备转移阵地的炮兵部队要他们原地待命保持警戒状态的时候,归化城里早就埋伏好的清军精锐部队的犀利反击开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