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匠心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277章 皮匠刀
    古书画做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蒂却不外乎两大类,即地地道道的守全做假和利用古书画做假。

    完全造假的书画大多数是通过勾填、临摹、摹拟大意、凭空臆造、利用旧装潢等方法来实现的。

    总的说来,真迹生动流畅,气韵自然,而勾填做假的伪品,终究显得板滞,用笔也生硬无法。

    旧书画做假通常采用挖或刮款、添款、改款、挪移题跋、拼凑画心、“转山头”、长卷割裂分段等等方法。大多是将无款画改为有款画,小名家改为大名家,时代晚的改为时代早的。

    还有一种做假的方法被称为“魂子”做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揭二层。采用这种方法做假的通常是年代不久的夹宣纸本书画。作伪者将平宣纸的后画一层揭下来,其上有前面一层渗透过来的墨、色,与原本相差不远,然后作伪者将后一层按照前面一层上的书画形象加以修饰如果是字,则填墨,如系画则要点染设色,加钤印章,再裱褙起来。

    明代万历到清代乾隆时期,江苏苏州地区有少数具有一般绘画能力的人,专以做假画为生。后人称这种假画为“苏州片”。

    “苏州片”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是模仿别人的,缺乏创造性,笔法也虚弱无力。

    河南造

    大约明末清初时,河南开封地区有人专做假的唐宋元名家书法,如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鲜于枢等,可以说唐宋元的书法名家应有尽有。这种假书法作品,被人称作“河南造”。

    不论从墨色、印章或质地等各个方面看,“河南造”都表现出地区性做假的特点。

    “湖南造”是大约清代康熙至道光时期在湖南伪造的一批书画,名头大多是明末清初的所谓“节烈名人”,或不常见的冷名书画家,如杨继盛、杨涟、周顺昌、史可法等等。

    “湖南造”容易辨识,它的质地特殊,既不用纸,也不用绢,均为绫本。“湖南造”做假的方法如下:将伪造的书画染色后,用水大力洗刷,绫或缎表现的亮光被洗去了,看起来就显得灰暗、陈旧。

    广东造

    “广东造”以绢本重设色人物为主,也有少数山水和花卉,大都是宋徽宗标题写在本幅上,揭开后画绢的背面为白色的,而且正面的墨迹一点也没有透过来。这是由于做假时胶矾用得太重所造成的。由于胶矾太重,绢丝变得毫无骨力,用手一碰就往下掉末。

    “后门造”指的是地安门俗称后门一带伪造的假画,以清代“臣字款”画,清代宫廷如意馆书画家以及清代的某些官僚,在他们为皇帝创作或临摹的书画作品上,所署名款的上边均写有“臣”字,一般人称之为“臣字款”书画为主。

    “后门造”的水平比较低下,画法很少变化,伪造的清宫收藏印章往往是漫无规律地乱打一气。

    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江苏扬州地区有人专做石涛的假画,山水花卉各种题材都有,画的风格比较奔放,字体的面貌特殊,字的撇与捺像是皮匠刀的形式,一般人称这种字体为“皮匠刀”。“皮匠刀”做假的技巧低下,不论画或字都是固定的路子,变化很少。

    解放前,上海有个做假书画的小集团,专做有著录的假画。他们有绘画、写字、刻印、装裱等分工,所做出的假画与原作极为相似,即便放在一起,也看不出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代笔书画是个特别复杂的问题。过去有许多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